但所有知情者都默契地保持了沉默,他們要保護這個女孩不承受更多的壓力。
小惠也不知道這個女孩是誰。她曾猜測過是弟弟網絡空間里某個留言的女孩,但并不確定。“清秀可愛!”小惠說,“我挺謝謝她的。”
這是因為她聽小中說起,被“表白”后,因為壓力過大,“108”哭了。但她央求朋友不要告訴小中,甚至沒有責備他一句話。
每天,她都會發微信給小中,鼓勵他早點回到校園。
小中很想回去。周三晚上,小惠看到弟弟在用心地寫一本練習冊。抬頭看到姐姐,他有些失落地說:“我還有題想問物理老師呢。”
小惠心里很難過,她發出微博,在感謝媒體的同時,她更期待人們能夠慢慢淡忘這件事,讓弟弟能早點回到學校。
其實,根本不用等媒體報道,很多西安市民第一時間就知道了這件事。周一晚上,西安某機關公務員李俊上高三的兒子回到家里,激動地沖她喊:“媽!今天有個學校的學生牛爆了!”
從兒子那里,李俊得知,“升旗儀式上的表白”已經迅速傳遍了西安的各所中學。少年們熱烈地討論著那個心目中的“勇士”,而這位媽媽也覺得,“在這件事上,孩子是沒有錯的”。
她算是個開明的母親。在此之前,兒子會主動告訴她:“媽,我有女朋友了。”而她會提出建議,并告誡兒子:對女孩子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不過,李俊也明白,雖然“早戀”已經非常普遍,但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敞開來談。
張娟就是個典型。作為西安一所醫院的婦科醫生,她有時會遇到前來做人工流產手術的女中學生,最小的只有14歲。這使得這位高二女生的母親心驚膽戰。
“我甚至想沖到學校去幫著開課,講一講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衛生。”張娟說,她很想保護這些孩子,而所有的沖動都被一股腦用在了女兒身上。
只要找到機會,這位副教授就會偷看女兒的手機。“先看人人網,再查QQ和短信,有時間的話,還要把通話記錄掃一遍。”后來,女兒連洗澡之前都會警惕她,她就假裝手機沒電,借女兒的電話來用,再見縫插針地“瞄一眼”。
每當她看到某個男生名字出現頻繁,總要找老師打聽一番,了解男生的成績、品行和家庭情況。
“我不敢直接問她。”張娟說,在她看來,青春期的情感萌動再正常不過,但談及這樣的話題,大多數中國家庭依然遮遮掩掩。
“越遮掩,越顯得神秘,孩子就越好奇。敞開來談,反而可以撕掉這層面紗,直接教孩子保護自己。”張娟說。
那個周一晚上,這位母親接女兒回家。小姑娘激動地說:“媽,今天西工院(附中)有個娃震了(方言,意為做了影響很大的事)!”
聽了小中的事,張娟覺得機會難得。此前,女兒主動談論學校的情況很少,都是她問一句,女兒不耐煩地答一句。
“這娃真勇敢!”她趕緊表示出鼓勵的態度,但又怕影響女兒,馬上補了一句:“我就是擔心那個被表白的女孩壓力會很大!”
張娟沒想到,聽了這話,女兒睜大了眼睛,不可思議地看了她一會兒。跟著就聊起來:“我們年級有30對兒,不過我還是單身!”
接下來幾天,這個高二小姑娘和母親交流情感和班級話題的次數明顯增多。張娟發表看法,女兒也不再反感。
“我真心感謝這個素不相識的男娃。”張娟說,“他讓家長和孩子有了共同面對、探討問題的機會”。
但這位媽媽也有自己的憂慮:在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支持小中,會不會引起模仿與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