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花費4到5個小時,行走深港兩地間
跨境上學,苦了孩子
家住深圳龍華新區的小溪就讀于香港天水圍一間幼兒園。雖然幼兒園9點才上課,但每天早上6點鐘,小溪就要準時起床。每日需要花費4到5個小時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
據香港教育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至2013學年,跨境學童已達1.6萬人,是1997年500人的30余倍。他們為何選擇奔波赴港上學?目前面臨哪些困難?跨境學童帶來的壓力,內地和香港應該如何消解?記者進行了調查。
為何奔波赴港上學?
在深無法享受義務教育,仰慕香港優質教育
小溪的母親卓女士告訴記者,小溪2006年出生于香港,父母都不是香港人,屬于典型的雙非兒童(香港出生,但父母均不是香港人)。“既然孩子已經獲得香港身份,出于多方面的考慮,還是希望她能盡早適應香港的文化和生活,畢竟兩地的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很不一樣,而且孩子在深圳也很難進入公立學校就讀,所以在幼兒園階段就不得不讓小溪每日奔波于深港兩地?!?/p>
據悉,雙非兒童在香港出生,只有居港權,沒有深圳戶籍,在深圳只能上民辦學?;驅W費高昂的國際學校。有些家長想為孩子辦內地戶籍,做回內地人,卻發現由于內地相關法律規定,居港權和內地戶口不可兼得,要入內地戶籍必須先放棄居港權。不愿放棄居港權的雙非家長,只能面對接受跨境教育或者內地高昂學費這兩種選擇。
香港統計處數字顯示,82%的雙非家長認為香港較好的教育制度是他們爭取讓子女留港生活的主要原因。香港的教育福利吸引了雙非家長選擇每天不辭辛勞送孩子跨境讀書。據了解,香港教育局每年都以“學券”形式直接資助每名符合資格的幼兒入讀香港的幼稚園,例如2012/2013學年,每名符合資格的學童都可獲得16800港元的補貼。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服務總監、深圳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總監張玉清認為,香港教育制度公開透明,學習環境公平公正,注重學童在價值觀方面的培養。同時,學童在香港可以更好地提升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