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站”上公交還沒解決,
“一人一座”能實現嗎?
在人們印象中,公共交通一直以“公平”、“普惠”為原則;“定制”,則是奢侈品牌才會干的事情。
這兩者搭配在一起,不免讓人困惑:大家都能順利“站”上公交車還沒解決,專門推出“一人一座”的“愛馬仕”公交,合理嗎?
新聞觀點:有人認為普惠式的公共交通是受財政補貼的,由公交公司為少部分人提供“定制”服務,并不合理?
徐康明(交通專家,曾參與多地公交項目規劃):我個人是比較看好這種公交服務的。拿北京來說,以前的公共交通比較注重骨干網絡的建設,主要從覆蓋面大、常規公交線路布局這些方面考慮。但從整個公交體系來看,北京這樣一個出行量很大的城市,有必要發展多層次的公交服務,吸引足夠多的人放棄自駕,進入到公交系統中,來改善整個城市的交通。
補貼分為普惠補貼和定向補貼,我個人的觀點,“定制公交”也屬于公交的一種,如果有補貼也是合理的。實際上,乘客為了享受高品質的服務所支付的費用遠遠超過普通公交,所需的補貼并不多;而且這種公交的規模很小,所以補貼的總數也不大。
在實踐當中,“定制公交”的乘客一部分是需要確保座位,能在通勤時休息或者處理一些公務的,還有一部分就是孕婦。
新聞觀點:北京的交通“潮汐”現象明顯,這些在高峰期增開的“定制公交”如果平時閑置,會不會是一種資源浪費呢?
徐康明:“定制公交”、“商務班車”或者說社區通勤快線,本身就是一種應對交通高峰的公交運營方式,在價格和線路的設計上已經考慮了車輛、司乘人員的成本,就像春運加開臨時列車,平時不用,但并不是浪費。當然,在高峰期之外如果能有效地配置人員、車輛,可以降低一些成本,但這不是定制公交服務主要考慮的問題。
新聞觀點:還有人擔心這種“定制公交”看上去很美,但落地之后,可能會成為一些政府機關、大企業的“變相班車”,公共資源會成為一種隱形福利?
徐康明: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班車本身也是公共交通的一種。結合實際情況看,比如通州到大北窯或者中關村這樣的線路,大的企業或者部門本身就有班車,恰恰是那些中小企業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