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能干的人”
無論全友芝還是她在老家的鄰居都說全友芝的大兒子有智力缺陷,但是在全友芝的嘴里,新蓋的房子是大兒子攢錢蓋的,“修房的錢都是我兒子自己攢的”;而在她的鄰居嘴里,這四間房子總價8萬元人民左右,“這幾間房子老人也是出了錢的。”
其實,鄰居們并沒有惡意,因為在他們的眼中,全友芝是一個“能干”的人:“一個人操持家,又在外打工掙錢,還想著幫大兒子娶媳婦?!?/p>
“都以為在外打工”。全友芝的鄰居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些年她也曾回過家,但問起她在外做什么,她只回答在外打工。曾經碰到全友芝出門,鄰居問去哪兒,她不回答,有時候也說走親戚。
村民告訴北青報記者,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主要去浙江,職業多為建筑工地工人、裝修工人或者車間工人。一些人也會選擇農忙之后,外出打短工,按天算工資,沒活兒就換工作。
“90%的勞動力都選擇外出打工?!贝逯f,全村有人口近2000人,青年和中年勞動力都選擇外出打工,春節再返家。對于村里人出去干什么,當地的工作人員說,統計難度很大。
“住井這個是我們村里的???”從浙江打工返家的李先生從手機上看到了新聞,但得知她居然與自己同村后,多少有點驚訝。
文并攝/本報記者 羅京運(除署名外)
相關新聞
拾荒女安家在亮馬河水閘上
東直門外大街和春秀路的十字路口附近,是亮馬河的一處水閘所在地。水閘上面是一個簡易屋。如今,這個懸在水閘上的小屋成了一個拾荒女人的家。
拾荒女水閘安家 自稱“工作需要”
從遠處打量,這座水閘屋被四根水泥柱子架在半空中。透過涼席包裹著的“窗戶”,能隱約看見女式白色短袖衫、衣架等生活用品。附近居民介紹,由于不對外開放,從河堤上通往這處水閘屋的兩條路徑均被鐵柵欄封住。想要進屋,只能翻越柵欄,再攀爬一段坡度約為60度的狹窄樓梯。
當日晚上10點左右,一位中年女子頭戴帽子、身穿黑色雙排扣薄呢大衣,出現在簡易屋鐵柵欄外。她一步踏上河堤,抓著鐵柵欄將身子懸在半空轉了360度后落地,踏上一米寬的樓梯,拆開涼席進了屋。“冷,沒辦法,工作需要。”被北青報記者問及住在水閘屋內的感受時,這位自稱姓胡的女人表示,住在這里的確很冷,周圍認識她的人對她很好,送了她被子,但她還沒有厚衣服。
“不過等我的領導給我送衣服來,我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回黑龍江的家了?!痹瓉?,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國際運輸港的工作人員,由于工作需要才必須駐扎在港口車站處。而這處水閘屋就是她心目中的“車站”,“你們不是干這行的,認不出來?!?/p>
她認為,領導不會不管自己,因此只要耐心等待,新的厚外套總會有的。她說,自己今年50多歲了,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但都不在北京。自己確實是住在河另一頭的橋底下,后來搬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