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越來越冷 居民為她擔心
“她精神有點不正常。”水閘旁邊十字路口處賣水果的攤販說,自己2008年的時候就在附近擺攤,那會兒就見過這女人,那會兒她還住在河另一端的橋底下。多年來,她一直以拾荒為生,沒事就背個包在附近撿東西,到了晚上才會回到自己的落腳地。
附近的幾位老居民均在這兒生活了幾十年了,說起水閘屋中的女人,大家都認識。但具體到她最初是什么時候出現的,誰都想不起來。
“太冷了,那地方沒法住人的!”寧先生是水閘屋對面停車場的工作人員,看著最近越來越冷的天氣,他有點為水閘屋的女人擔心。
他說,兩年前,他在冬天曾因為好奇登上過那個水閘屋,但很快被凍下來了,“在河上面,屋子四面又都敞開著,特別冷,沒法呆。”如今,這個女人的唯一保溫措施就是將原本四面敞開的窗戶洞和門洞擋上涼席。由于涼席不夠,有一個窗戶還只擋了一半。
河的附近 曾不只住了她一個
“這女的以前住在橋底下,比這環境還差。”居民郭大爺指著水閘屋說。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周圍其他商戶和居民的證實。
附近煙酒店老板說,這女人以前住在水閘北邊的橋底下。后來,河水漲了,她就搬到了南邊的海油大廈門口的另一座橋下的東邊。
其實,這座橋下的西邊,曾是另幾位拾荒者的住處。煙酒店老板介紹說,此前,有一位50多歲的男子在橋下的西邊居住,后來西邊又來了一個看著30歲左右的男子,兩人也都靠拾荒得來的瓶子賣一些錢,還會相約一起來煙酒店,買的一般是最便宜的大前門牌煙,2.5元一包。買完就坐在店門口喝酒抽煙。不過,最近這兩人已經搬走了。
北青報記者觀察到,西邊的橋底下仍保留著生活痕跡,如今只剩下四五個衣架和靠在墻邊的一把木椅。文/本報記者 孟妍 桂田田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記者觀察
救助流浪者 尊重自由為前提
“井底人”的報道見諸于媒體后,朝陽區救助站工作人員也曾去了現場,尋找并勸導住在井里的流浪人員接受救助。但工作人員發現,住井的人曾經到過救助站接受過救助,但后來離開,又開始了原來的生活。
市民政局救助中心主任王昌倫曾公開表示,面對這些流浪人員,救助之困的成因有多種,其中之一就是宣傳不到位。王昌倫提及,救助制度是從以前收容遣送制度轉變過來的,很多人以為還是強制性的、收費的,會限制人身自由和強制遣送回家,而事實上,救助站遵循的原則是,自愿求助、無償救助、來去自由。
據統計,一年內到北京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次達到17000,每天在各區縣救助站以及其他救助機構里接受救助的人數在2500人左右。由于流浪乞討人員流動性較大,難以精確統計數量,上述的數據并不是來京的流浪乞討人員的全部。
然而,一些來北京的流浪人員因以拾荒為生,部分人員自認為可以自食其力,主觀上不愿意被認為需要接受救助。這也成為北京針對流浪人員難以開展救助工作的困因。
文/本報記者 羅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