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市”走到陽光下
布熱津斯基所指的民間黑市就集中在青云市場附近,這是當地的一個公開的秘密。
雖然炒匯一直被法律禁止,但在綏芬河這條法律一直很難得到嚴格執行。1992年,綏芬河市成為中國首批沿邊開放城市,隨著商貿旅游、進出口加工、跨境投資合作的拓展,綏芬河口岸的盧布交易量逐年增長。據統計,現在平均俄羅斯入境人數的持幣結構中,盧布數量占80%左右,盧布交易已成為旅游貿易和邊民互市的主要支付手段。
“這是一個外幣需求量逐漸在放大的市場,而我們的銀行受限于外匯政策和其他一些現實原因,沒法滿足這個市場的全部需要。”黑龍江銀行綏芬河分行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此前,除央行在綏芬河設置的盧布兌換點外,黑龍江銀行、哈爾濱銀行在綏芬河的分行也有盧布兌換業務,但所有官方兌換點一直都無法滿足綏芬河貿易規模的貨幣需求。因此,缺口逐漸地被民間黑市填補。
“雖然叫黑市,但綏芬河的黑市一點都不黑。”俄羅斯皮草商人伊萬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綏芬河黑市有著自己的規則,每個在這里做買賣的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黑市兌換商。想要在黑市有一席之地,信譽和口碑是非常重要的。”
伊萬回憶了和兌換商之間的一個小故事。2009年末,伊萬聯系相熟的兌換商兌換20萬盧布,按照當時的銀行匯率,100盧布可以兌換15.5元人民幣,綏芬河黑市當時的兌換價在100盧布兌換15.7元人民幣左右。“但是我的那位中國朋友當時一時說錯了,他說成了(100盧布兌換)16.7元。這里的交易按照你們中國話說,一直都講究一種叫做‘一口價’的規則,當他意識到自己說錯了的時候,也沒有更改,這一筆兌換就讓他虧損了2000多元人民幣。”
綏芬河成為盧布使用試點后,黑市也發生了變化。
“(從事盧布兌換的)人還是這些人,原來抓到我們要罰款,數額大的甚至要拘留。現在不會抓我們了,我們每個人都在政府做了登記,有了合法身份。”盧布兌換商趙新宇(化名)說,“黑市也還是原來的黑市,只不過現在黑市也在陽光下了。”
炒匯者的血淚
趙新宇在綏芬河盧布兌換黑市里已摸爬滾打了11年,比起“黑市兌換商”、“外匯販子”之類的稱呼,趙新宇說,他更喜歡另一個更貼切的稱呼——炒匯者。
2002年冬天,生意接連失意的趙新宇變賣了老家的一處房產,懷揣著僅剩的20萬元從齊齊哈爾來到了綏芬河。他想賭一把,賭贏了或許人生能夠翻盤,要是賭輸了,他想,也許綏芬河就可能成為他人生的終點。
相比于綏芬河本地的炒匯者,在不少地方跑過買賣的趙新宇明顯是見過大世面的。熟悉了一個月之后,趙新宇對國際新聞的報道和綏芬河的進出口數據進行比對分析,他認為,進入普京時代的俄羅斯經濟正在企穩回升,盧布呈現出前蘇聯解體后的最穩定態勢,于是他將幾乎全部20萬元兌換了盧布等待升值。
趙新宇賭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