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一個月之后的2003年年初,盧布就升值了6%。嘗到了炒匯甜頭的趙新宇一發不可收拾,每天在青云市場周邊從日出忙到日落。漸漸地,他手中的錢越來越多,還學會一口流利的俄語,也有了不少固定客戶。
5年后的2007年,趙新宇賺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到2007年年底,和趙新宇購買第一筆盧布時相比,盧布對美元的匯率已經升值了22%,對人民幣匯率也升值了20%左右。此時趙新宇通過民間借貸擴充資本,手中持有著近500萬元盧布,在當時,這相當于170萬元人民幣。
但趙新宇沒有料到,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個嚴冬。
2008年,形勢急轉而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盧布開始暴跌。2008年年底,趙新宇資產縮水近一半。到2009年10月,盧布跌到了10年來最低點。在全球外匯市場上,盧布近一年時間都遭到恐慌性拋售,而同一時期人民幣對美元卻形成最大的升值態勢,這幾乎成為壓死綏芬河炒匯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9年年末,虧損近60%的趙新宇已無力償還債務,他徘徊在當時已經修到9層高的青云市場的頂層窗前,想從那里跳下去。半個月之前,一名他認識的同行因負擔不起債務,已經在臨近的高樓上一躍而下。
趙新宇站在窗口,抽了一整包煙,最終放棄了輕生的念頭。
隨著2010年的鐘聲敲響,俄羅斯開始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盧布逐漸回升。
回憶這一段經歷,趙新宇不停地感慨,他在綏芬河的11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一倍,而綏芬河與俄羅斯的外貿總額擴大了近10倍。“這里面也有我們炒匯者的汗水,當然,也有血,也有淚。”
商人期待遠東蘇黎世
在綏芬河依靠中俄貿易為生的中國商人們,期待綏芬河有朝一日能夠成為地區性的金融中心,成為遠東地區的蘇黎世。而俄羅斯商人們對這種期待則以實際行動給予鼓勵——越來越多的人持有人民幣。
“在綏芬河,我們(俄羅斯商人)都擁有自己的人民幣賬戶,很多人與中國人結婚成家,甚至就將家安在綏芬河。”俄羅斯皮草商人伊萬說,“對于我們做邊貿進出口的人來說,貨幣匯率的穩定與否至關重要。相比于盧布,沒有在國際貨幣市場開放自由兌換的人民幣匯率更加穩定,可以說我們持有的人民幣的數量越多,抵御盧布匯率震蕩的抗風險能力就越強,現在這已經成為整個遠東地區的共識了。”
穿過301國道終點的邊境線進入俄羅斯,20公里外就是一座叫做葛城的小城市。在中俄商人眼中,這幾乎是一個翻版的綏芬河,國境線像鏡子一樣映照著兩個小城互為倒影,在那里,人民幣在民間大量流通,雖然并未像綏芬河一樣得到官方認可,但民間持有人民幣的熱情讓這里成為一個“不很俄羅斯”的城市。
“在葛城你可以到任何商店、餐館用人民幣、講漢語,那里很多店鋪都是你們中國人開的,即便是我們(俄羅斯人)開的店鋪,也會聘用中國打工者。如果一家店鋪不能提供漢語服務,可能開不了一年就倒閉了。”
俄羅斯批發商瓦伊凡-丹尼洛夫向北京青年報記者介紹,葛城再往東不到100公里,是烏蘇里斯克,其東北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可以說在整個遠東地區,人民幣逐漸在民間成為一種硬通貨,但開放人民幣兌換業務的俄羅斯銀行少之又少,整個符拉迪沃斯托克只有3家銀行可以,這遠遠滿足不了遠東地區對于人民幣的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