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互聯網的同時,強叔也給自己立了干活兒的規矩。“我所謂的規矩,看到有新單,先看距離有多遠,一般跟我的距離超過1公里的單,我都不接,早晚高峰有時候500米的距離你就堵在那兒出不去了,所以我自己腦子里也估算到底堵不堵,然后再決定接不接單。用打車軟件的大部分都是著急打車的,不可能等,不能影響了乘客用車。”
“但現在好多人接單不考慮這些。”說著,強叔的語氣有點兒著急,“嘀嘀里面一出單就搶、一出單就搶,他們也不估算自己離接乘客的地方有多遠,光顧著搶好活兒,我天天在路上跑,也聽到不少乘客有這種反映,叫完單以后20分鐘了車還沒來呢。”
語音叫車監管少
加價、刷單現象多
“互聯網也有自己不完善的地方,何況是剛發展起來的網上打車呢?”強叔說,“打車軟件系統里有個叫車費,5塊錢封頂,但是用語音叫車的里面不少加價的,加10塊加20塊的,你不用司機端你都聽不到,這樣的人可不少吶!”不加價不接活,強叔感覺到這種情況似乎要漸成氣候,“相當于擾亂行業秩序,我聽到最多的是加50塊。”
“語音叫車里面還有拿司機尋開心的,經常有。”強叔甚至從叫車語音里聽到過罵人的信息。
他估計,“目前的叫車服務里,大概近七成人用打車軟件,但是兩家撒錢互掐,我覺得時間長不了。”強叔說,2月18日,嘀嘀和快的“又掐起來那天”,“我的嘀嘀軟件一天沒活兒,那一天沒干別的,凈重啟了,重啟手機之后待一會兒才有活兒,過會兒又不行了,很可能是服務器癱了。”
昨天,北京市交通表示,將立即對出租車內安裝多個“手機叫車終端”進行整改規范,嚴格執行“一車一終端”的規定,一旦發現出租車安裝多個“手機叫車終端”,將對其情況進行登記核錄,并責成出租汽車企業進行整改。
強叔覺得,“這不符合互聯網發展的規律,至少我覺得不太符合,打車軟件應該是用戶們逐漸回歸理性,然后大家愛用哪個、不愛用哪個,漸漸就明顯了,就好像現在的網站,好網站有內容,一直吸引網民點擊,不好的網站用不了多久就蕭條了,有監管能更規范,但不能用監管干涉用戶的選擇,干涉太多不就成了變相搞壟斷?反倒是打車軟件的服務器、后臺應該趕緊制定標準和優化。”
強叔認為目前的打車軟件各有長處,“有的賬目理得清,有的GPS定位更準確”。同時,也各自有需要改進之處,“拿GPS定位來說,有司機刷單,就是利用了打車軟件GPS定位不準確,乘客上車后,幫他用語音發一條叫車服務,也不說去哪兒,司機搶單,一單就刷成了,GPS在互聯網叫基于位置的服務,如果定位能更精準,這種刷單在后臺是能被系統識別的,這種情況在嘀嘀和快的都有。”
強叔希望打車軟件做得更精細,“互聯網什么都快,有好多東西速生,跟著就是速死,既然打車都網絡化了,不妨網絡得更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