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報社的這個自助餐食堂,已經提倡“光盤行動”2年了,那么,“光盤行動”會給餐廳帶來怎樣的變化呢?餐廳經理告訴記者,這兩年,吃飯的人沒有變,但很多東西都在變。
國土資源報社自助餐廳經理:自從2013年實行光盤行動以后,我們這個垃圾大幅度減少,原來每天達到了3桶,現在每天就是1桶或者1桶多一點,這要是這個果皮多一點,以前是糧食多蔬菜多一點花生米、果皮,對,還有一些胡蘿卜,胡蘿卜還是扔的不少,對。
而在廚房,這位經理也告訴記者,由于浪費少了,他們進貨的菜也買得少了。
國土資源報社自助餐廳經理:原來的話得用40升,現在是用30升,以前是轉基因的油,以前是轉基因的,錢省下來了改成非轉基因的,因為這個油稍微貴一點。
2013年之前,2012年的話每天進菜1000斤,現在每天就是800多斤,800斤左右吧。從用肉、用蔬菜每天都減少了不少。一年的話,去年比起之前節約了六七萬元。去年因為節約各方面效益比較好,廚師工資都提高了不少。
《經濟半小時》記者:提高了多少錢?
國土資源報社自助餐廳經理:每個人大概提高了300元。
“光盤”行動 效果如何
在大家自覺自愿的情況下,一個600人的、倡議光盤行動的自助餐廳,一年來食品垃圾減少了60%以上,蔬菜采購減少20%,每個月節約了5000多元的費用。5000元并不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但如果這一實踐在全國有更多人效仿的話,就會節省出的一個驚人的數字。那么,“光盤行動”在推出2年來,究竟是不是有更多人在踐行這一理念呢?來看記者接下來的報道。
2月14日,記者和徐志軍來到了北京語言大學,對這里食堂的光盤情況展開調查。
光盤行動發起人徐志軍:為什么經常到這樣的一些大學來,因為在微博上經常有一些老師、有些同學說我們學校的食堂非常難吃,然后我就走遍了很多學校的食堂,包括北大的,包括經管學院的、包括我們人大的、包括我們地質大學的,這個語言大學也在我住的附近,所以我也經常到這里來吃飯。就餐環境你看聚餐儉為先,飯后光為榮。它這也是聯想的光盤行動。
徐志軍告訴記者,如果學校食堂飯菜做得很難吃,就會造成學生不愿意吃,大量的糧食被浪費。語言學院的飯菜總體上味道不錯,因此,很多學生的餐盤里,除了一些骨頭、湯湯水水之外,基本都很干凈。
《經濟半小時》記者:平常都這么吃呢還是怎么?
北京語言大學學生:平常都這么吃。
《經濟半小時》記者:您是哪的啊?
我是旁邊干活的,是蓋樓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我看你打的也并不多啊?
還行,打3個菜,一個饅頭,一碗稀飯,也不多打吃飽就行了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