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說起國情,我們總會想到一個詞:人多地少。確實如此。截至2010年底,我國耕地總數不足18.26億畝,已接近18億畝的紅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發達國家的1/4,只有美國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我國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并不豐富。然而,一邊是極度緊缺,一邊卻是揮霍浪費。大馬路、寬廣場、豪華辦公樓、閑置工業園……這一切的一切,真的是我們可以承受的嗎?真的是發展所必需的嗎?為此,半月談記者分赴江西、重慶、河南、廣西、北京等地采訪調研,所見所聞讓人揪心。土地粗放使用的方式仍在延續,而建設用地的缺口卻越來越大。土地,正在成為與能源一樣制約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過去,我們一直在致力于降低單位GDP的能耗,那么從現在開始,我們也必須重視經濟增長的地耗了。(《半月談》2011年第3期)
地耗:沉重的現實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目前,我國大中城市人均綜合用地已超過120平方米,對照國際上的大都市,東京人均綜合用地僅78平方米,香港才37平方米。”
“10年以前,北京大學一位教授研究的成果,按當時每單位工業用地所產生的工業增加值計算,北京大概只相當于東京的1/20。”
以上兩個數據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原所長陸大道向半月談記者提供的。
“從1980年到2005年,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急劇擴張的時期,經濟每增長1%,會占用農地30萬畝左右。與日本的快速發展時期相比較,我國GDP每增長1%,對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
這個數據是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黨國英告訴記者的。
“2008年全國城鎮工礦建設用地達1.231億畝,人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高于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水平。工業用地開發強度明顯偏低,容積率一般只有0.3~0.6。”
“農村居民點用地達24798萬畝,把統計公布的7.13億農村人口和1.5億進城務工人口加在一起,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也達到214平方米,遠超150平方米的國標上限。”
以上數據是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前不久發表的署名文章《落實節約優先戰略 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中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