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置鋪張的工業園區

記者最近在重慶東南某縣采訪時,縣工業園區提出所謂的“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開發理念,征占大面積土地搞園區建設,并進行“三通一平”。1月上旬,記者在該工業園兩年前已完成征地拆遷的拓展區看到,數百萬立方米土石方已完全填平了下面大面積的耕地和農房,但是拓展區內除了零散地停著六七輛工程車和挖掘機之外,并沒有進行大規模建設的跡象,四周顯得很空曠。由于連日降雨,園區內滿地稀泥,大小水坑遍布其間。
當地群眾反映,由于地處偏遠,難以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園區招商引資并不理想,2008年就開征的近300畝土地圈而未用、批而未建,至今仍然荒廢。
在江西,存在同樣的問題。2010年12月,江西小藍經濟開發區收回閑置用地550多畝。小藍經濟開發區是江西省政府設立的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現有落戶企業500多家。清理前,在開發區落戶的企業中不少土地閑置,有嚴重違約,具備條件未開工的項目;有土地閑置面積較大或雖有少量建設但未投產的項目;有私自轉讓土地、股權套現的項目;有長期停產、停建,長期建設未投產的項目。
單位用地投資、產出強度是衡量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標。為集約節約利用土地,重慶市曾下達“硬指標”:重慶主城9區工業園區投資強度每平方公里不得低于50億元、產出不得低于100億元;渝東北、渝東南貧困地區投資強度不得低于20億元,產出不得低于30億元。
然而重慶各級國土部門集約用地調查評價發現,目前重慶43個市級以上工業園區中,約有一半未能達到市里規定的投資產出要求。在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的三峽庫區某些區縣,其工業園區投資強度僅有8億~10億元/平方公里,不到規定標準的一半,普遍存在規模小、效率低、投入產出不達標等問題。
重慶廣生制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仁偉透露,目前一些企業之所以能大手筆拿地,也不在乎什么土地浪費,歸根結底在于土地便宜,企業多是看中土地升值的收益,而把投資和產出強度放在次要的位置。
西部某省一個縣的國土資源局局長告訴記者:“我們縣的經濟開發區主要承接從珠三角轉移過來的電子、食品企業,但是縣里買地企業的工業用地一般是一畝8萬~12萬元,相對縣里房地產用地每畝300萬元的價格低了幾十倍。”
“但是沒有辦法,縣里為了發展經濟,追求GDP,必須以較低的成本吸引東部的企業過來。雖然我們縣也是‘土地財政’,但是工業用地這一塊實際上是不賺錢的,土地收益主要來自房地產。”這名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