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需要列舉更多的數字嗎?
能耗是近年來常用的詞,與此對照,我們有必要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地耗。概括地講,地耗表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消耗的土地資源(主要指從農用地變為建設用地)。如果與能耗一樣,我們來計算一下萬元GDP地耗、人均地耗、單位工業增加值地耗等指標,其結果會相當可怕。
可惜的是,我們并沒有這樣的數據,至少沒有全面、準確而持續地發布過這樣的數據。在這方面,能耗的統計和管理無疑走在了前面。
2005年底,中央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要降低20%。此后,又把上述節能目標分解到年,從2006年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硬指標”。
節能降耗已成為社會共識。這是必須的,因為它關乎科學發展、關乎可持續發展。但是集約用地呢?我們腦袋里土地浪費的模糊印象什么時候才能變成地耗的精確計算,去一分一厘地呵護和利用土地?
陸大道說,現在許多人對土地,尤其是耕地對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人甚至認為,我國現階段存在土地紅利。“就是說,現在土地便宜,要趕快用,用得越多,賺得越多,發展越快。這是一個機遇,如果現在不抓住,很多事情干不成。”陸大道說,這種思想推動著大量征地,嚴重浪費。
實際上,我國陸上國土面積雖然很大,但人均少,質量總體不高。土地資源中難利用地多,宜農地少,宜居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20%。這種條件,何談土地紅利?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介紹,“十一五”以來,全國每年建設用地需求在1200萬畝以上,每年土地利用計劃下達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只有600萬畝左右,缺口達50%以上。“十二五”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建設用地供求矛盾還將進一步加大。
這個矛盾怎么解決?許多地方仍然是老辦法: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以租代征……去年全年,我國發現違法用地行為5.3萬件。一邊從農民手中強制低價拿地,一邊在建設中大肆揮霍用地。我們去看一看,林林總總的新城區、遍地開花的工業園,是怎樣的氣派;還有為數不少的高爾夫球場、方圓數里的大學校園,是多么的壯闊。這就是我們解決矛盾的辦法嗎?
陸大道沉痛地說:“我國在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資源上,沒有資格跟美國比。溫總理說過,任何大的數字被13億人一除,都變得很小。在資源利用上一定要精雕細刻,這方面,我們應該向我們的鄰居日本、韓國學習,包括向我國的臺灣地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