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結構調整的政策利器
“營改增”不僅是完善稅制的重要措施,還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于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制造業主輔分離和轉型升級,從而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
樓繼偉認為,“營改增”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既要充分認識“營改增”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促進企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更要充分認識“營改增”在促進科學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的重大戰略意義。
2012年1月1日“營改增”率先在上海啟動試點,通過試點,上海市2012年第三產業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達到60%,信息傳輸與計算機軟件業、現代服務業、新型服務業均呈現了比較良好的發展態勢。數據凸顯“營改增”為上海市產業結構優化帶來的明顯效果。
“營改增”為何能夠具有如此“魔力”呢?原因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營改增”政策的出臺強調和體現了稅收中性原則,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增強企業發展活力,促進企業改進經營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業為最大化享受稅收優惠,也必然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借力政策利好加快企業技術設備升級,進而優化整個產業結構和經營模式,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而放到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營改增”通過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通過促進制造業主輔分離和轉型升級,也將進一步助推中國經濟實現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