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勛教育孩子從小節儉 衣服和鞋襪大都是“接力”著穿
習仲勛注意教育孩子從小養成節儉的良好生活習慣,他言傳身教,從點滴做起。他經常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飯時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撿起來吃掉,一丁點也不浪費,吃到最后還要掰一塊饅頭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凈。這種無聲的教育,使孩子們都養成了不浪費一粒糧食的好習慣。孩子們的衣服和鞋襪大都是“接力”著穿,大的穿舊了,再讓小的穿。齊橋橋上初中時,母親齊心把煉鋼時穿過的一件大襟罩衫給她穿,上面有不少被鋼花燙出的洞眼。齊橋橋穿過的衣服鞋襪再給她妹妹安安和弟弟近平、遠平穿。孩子們習慣穿舊衣服,穿著新衣服反倒覺得不自在,因為同學們穿得都很樸素。以至于習仲勛后來給橋橋做工作說:“你是女孩子,還是要穿好一點。”齊橋橋回憶說:“盡管我們姐妹兄弟小時候沒有華麗的衣著,甚至比常人還要簡樸,但我們的學習都很好,內心是充實的,精神是健康的,即使是在最艱難、被人歧視的日子里,我們仍然是樂觀的,而且活得很有尊嚴。”
習仲勛還非常注意保護環境,節約水電,經常教育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厲行節約。習家人節儉行為出乎人的意料。習仲勛習慣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著讓孩子們再洗,然后還要用澡水洗衣服。家里廳堂的燈晚上一般很少打開,他要求房間里只要沒人,一定要隨手關燈。在外面散步時看見地上有煙頭,他都會俯身撿起,扔到垃圾桶里。在他的影響下,家人一直保持著隨手關燈、節約用紙、擰緊水龍頭、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的良好習慣,不僅兒女們一直保持著,就連孫輩們也繼承了爺爺的這些好傳統。
為了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生活習慣,習仲勛讓齊橋橋、習安安、習近平、習遠平姐弟四人都在八一小學寄宿上學,每周回家一次,都是他們自己乘公共汽車上下學,習仲勛從來沒有用自己的車接過他們。孩子們除伙食費和乘坐公共汽車費用外,幾乎不給零用錢。有時孩子們吃冰棍花了錢,就沒有足夠的錢乘坐公共汽車,只好走路回家。路遠累得走不動了,齊橋橋就拉著弟弟妹妹的手,堅持走到下一站再坐車,為的是省錢。為看電影,孩子們就向秘書張志功要錢,雖然只給幾毛錢、甚至幾分錢,張志功給了他們但還要記賬,月底把賬本送給習仲勛過目。有時孩子們怕父親在賬本上發現自己的秘密,就從媽媽那里要來錢把賬補上。
習仲勛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 不允許搞任何特權
習仲勛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允許搞任何特權。齊橋橋小學畢業升初中時,報考了北京一○一中學和河北北京中學。由于一○一中學學風好,齊橋橋很想上,但是成績比一○一中學的錄取線差了零點五分。習仲勛試探地問:“要不要我去打個招呼?”齊橋橋知道父親不會做無原則的事,看似征求她的意見,實際上是在考驗她,更不會為她說情,因此她明確地回答:“考上哪兒就去哪兒”,高高興興地去河北北京中學上學了。雖然學校食宿條件較差,離家也只有一站路程,但習仲勛仍然堅持讓齊橋橋吃住在學校,和同學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學習,保持平民本色。那時習仲勛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名字經常出現在報紙上,習姓又很少見,很容易讓學校的老師和同學聯想到習橋橋就是習副總理的女兒,習仲勛為了避免學校因此照顧女兒,就讓她改隨母姓,家庭出身也由“革命干部”改為“職員”,齊橋橋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習仲勛工作很忙,往往星期天還在家里和來人談工作,由于和孩子們見面的機會少,就讓他們坐在旁邊,一邊照料孩子,一邊和人談話。幼小的橋橋看著父親和人談話,不解地問:“爸爸,干革命是做什么呀?”習仲勛回答說:“革命就是做團結人的工作。”橋橋又問:“團結就是和人一塊兒說話嗎?”習仲勛回答說:“對呀,談話就是團結人的第一步。”齊橋橋上初三擔任班上團支部書記時,也學著父親的樣子,主動找同學談心、做思想工作。可見孩子們受他的影響有多大呀!
在習仲勛蒙難下放洛陽期間,齊橋橋帶著小弟習遠平去探望父親。一天,他們到工廠小賣部去買蘋果,售貨員知道他們是習仲勛的子女,出于對習仲勛的敬重之心,專門挑了大個的給孩子們,回家后姐弟倆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卻受到嚴肅批評,習仲勛硬是讓孩子們把大個的蘋果退了回去。在廣東工作期間,一次一批知名畫家到廣州采風作畫,習仲勛向來尊重文化界人士和藝術家,就熱情招待了他們,但由于公務繁忙,抽不出身子陪他們,就讓齊橋橋等代表他到賓館去看望這些畫家,并一再叮嚀橋橋只去慰問,不許要畫,說畫家們很辛苦,畫一幅畫不容易!孩子們從來沒有利用習仲勛的權力和威望為自己謀取過一點好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習仲勛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這是他一生中職務最高的時候,這時他對子女教育要求更加嚴格。那時,一些干部子女利用父母的地位和影響經商撈錢,有的違法亂紀、觸犯刑律,嚴重損害了黨的威信,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習仲勛對此十分憂慮,他認為作為黨的高級干部,糾正黨風,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家屬做起,端正了家風,才能樹起好的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