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1日,悼念者在紀念汶川地震海祭活動上默哀。在四川汶川地震三周年到來之際,福州福清公安邊防大隊組織駐地福清江陰港港務公司員工、江陰中學師生共80余人,在江陰碼頭舉行了紀念“5·12”汶川地震海祭活動,緬懷地震中遇難的同胞,為生者祈福。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北川縣心理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任雪梅說,伴隨失去親人的災區民眾組建新家庭,并陸續從板房和帳篷中搬入永久新居,他們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復常態。
“不過,民眾要完全彌合心靈的創傷還將經歷漫長的過程,”她說,“我們經調查發現,很多人都不愿來中心進行一對一的心理咨詢?!?/p>
震后,許多人出現了創傷后應激障礙、失眠、焦慮、情緒不穩和抑郁等問題,但民眾嚴重缺乏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認為心理問題就是精神病,任雪梅坦言,“中心成立之初,不少人見了我就躲。”
北川縣心理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于2009年4月25日,是中國首個從事心理衛生服務的事業單位。此前5天,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翔被發現在綿陽家中自縊身亡。馮翔8歲的兒子在地震中遇難。這一事件引發全社會對震區公職人員心理狀況的關注。
為使心理衛生服務覆蓋全縣23萬人口,中心在北川縣建設了60個服務點,其中32個在學校,22個在醫療機構,6個在社區。
服務主要采取小團體輔導的形式,每次面向20至40人。任雪梅負責培訓在一線開展活動的老師、醫生、社區基層干部和社工。
任雪梅說,這些努力取得了不俗成效,許多民眾不再“聞心理色變”,在接受心理咨詢和輔導時已能夠坦誠地說出自己的心理不適,如煩躁、失眠等。
此外,針對始終奮戰在災后重建一線的公職人員,中心于2010年夏天在各縣級直屬行政單位開展“我運動,我快樂!”的心理健康月活動。
“羌族特別喜愛運動。”她說,游戲、運動等輕松的形式能幫助干部職工舒緩壓力,用平和、豁達的心態面對工作與生活。
任雪梅收到了積極反饋。參與活動的干部對她笑言,“以后要多找你們開展團體活動?!?/p>

愛心學子班的同學在為“5·12”地震遇難者默哀(5月10日攝)。 2008年6月,沈陽音樂學院從四川地震災區免費招收了100名貧困學生,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組成了“愛心學子班”。今年18歲的原北川中學學生趙培杰就是這個班級中的一員。 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趙培杰和同學被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埋進了廢墟,歷經30多個小時的等待被救出后,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左腿,只能依靠假肢支撐自己的身體。培杰的父母也都在這場災難中遇難了。經歷過重創的趙培杰08年來到沈陽音樂學院附屬藝術學校(隸屬于沈陽音樂學院)就讀,當時他不愿與同學接觸。3年來,在老師無微不至的教導關懷和同學們的團結友愛下,培杰已經逐漸變得開朗、堅強,對生活有了信心。還有一個月就要高考了,培杰報考的是沈陽音樂學院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目前他已經通過了專業課的考試,現在正積極準備文化課考試。培杰表示,現在的努力是為了將來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回去更好地建設家鄉。新華社發(李泊靜攝)
年輕的未來
相較于成人,孩子的未來無疑更加漫長,地震的陰影或許更加深重。
談及理想,16歲的曉晴(化名)只向記者重復一句話,“我喜歡運動。”
原本擅長羽毛球和籃球的她想到北京親眼看看鳥巢,“只是,這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的事了。”她輕輕地說。
曉晴原為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的一名五年級學生,地震中她被教室垮塌下來的預制板砸中,造成骨盆骨折,治療后左腿比右腿明顯短一截。而治療師說,她兩腿長度的差距正在加大。
目前,她在收納了100多名地震致殘兒童的都江堰市友愛學校學習,每周末都會在駐于友愛學校的川港康復中心“站起來”外展康復服務中心接受訓練。
曉晴說,她走二三十米路或在站起的瞬間腿都會感到疼痛,左腿屈至90度便疼痛難忍。她在治療師建議下使用拐杖,卻總被笑話,因為許多截肢的同學依靠假肢已恢復行走。
夜晚,她常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不是因為疼痛,而是因為思念媽媽。
曉晴生于一個藏族家庭。在她小時候,爸爸便去西藏打工,媽媽由于摔傷頭部留下后遺癥在成都打工兼治療。她與年長5歲的姐姐一直由外祖父母撫養。
曉晴的姐姐初中畢業后便來到成都謀生,依靠銷售摩托車配件每月賺1500元錢。她與人合租的一室一廳里住著六個打工者,連陽臺上都放著一張雙人床。
無論如何艱難,姐姐每月都要存幾百元錢,為供曉晴日后學一門手藝,或在家鄉開個小店。不過,她最希望妹妹能在學業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