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4月18日張春賢來到麥蓋提縣巴扎結米鄉考察了解安居富民新農村建設情況。
2010年4月26日,剛剛被任命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的張春賢,驅車來到韶山,靜靜地瞻仰著毛澤東銅像。在這里,他告別了三湘,隨后飛往3200多公里之外的烏魯木齊,開始了他的治疆之旅。
在一個特殊重要的時刻,到一個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地方,去繼續實現自己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人生理想,這對于一個已經具有良好的從政口碑的職業政治家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我們不知道當時的張春賢到底都想了些什么?
一年過去,短短365天,人們對于張春賢,當初是期待也好,疑慮也罷,答案當然也不是最終的,但人們從他和他的團隊在新疆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跡以及各界特別是新疆各族百姓口中得到的聲響來看,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示,那就是,不管遇到的情況多么復雜,前行的道路有多么艱難,對于一個政治家而言,只要抱定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無比忠誠,有對百姓發自心底的仁愛之心,有科學的執政理念,高超的政治智慧,加上獨特的個人魅力,任何時候,機遇都會大于挑戰,或者說,挑戰本身就是機遇,大挑戰就是大機遇。
張春賢正是在巨大的挑戰面前為共產黨人把握了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大機遇。
一支“嗷嗷叫”的干部隊伍,這樣被鍛造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之所以總能出奇制勝,主要因為他有一支能夠在打仗時“嗷嗷叫”的隊伍。
治疆新帥張春賢,同樣需要這樣一支隊伍。
長期以來,新疆干部隊伍中存有三種思維:第一種,憂心新疆發展,深知新疆與內地發展的差距,下決心千方百計追趕;第二種,知道差距,但新疆與內地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并不真正清楚;第三種,覺得新疆與內地差距實在太大,追趕只是個神話,只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剛剛進疆的張春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湖南主政期間,三湘大地發展之緊迫,讓他始終處于一種快節奏、高效率的工作環境中。但剛到新疆,這樣的氛圍少了一些。
怎么辦?外出“取經”!
2010年9月26日至29日,張春賢率團前往上海、浙江等內地沿海發達省區“取經”,主要目的是增強發展緊迫感。
這次考察效果明顯,“沿海發達省市的飛速發展,令我振奮,更有一種寢食難安的緊迫感。”“跨越式發展,關鍵在人,‘眼光決定未來’……”這是不少干部考察后的感言。
但有些出乎意料的是,這次考察后,也有極少數干部學到的只是“膽怯”,反而沒有了發展的自信:新疆與內地的差距實在太大,難以趕超,無法企及。
這不行,新疆的發展必須依靠一支奮發有為的干部隊伍。既然東部沿海難以增強信心,那就去與新疆發展背景類似的內蒙古和寧夏看看。
2010年11月5日至8日,張春賢率領自治區黨政代表團在寧夏、內蒙古考察學習。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考察。內蒙古、寧夏發展本不及新疆,但最近幾年卻突飛猛進,將新疆甩在了后面。同樣的發展條件,內蒙古、寧夏為何會超越?
“奮斗!奮斗!奮斗!”考察結束后,在分享考察心得時,張春賢與與會人員一起發出了振聾發聵的高喊聲。盡管剛開始大家覺得不好意思,但隨后便覺得心潮澎湃,氣血貫通。
新疆廣大干部的發展自信,終于被調動了起來,經濟發展追趕的思路終于一致了。
對此,媒體如此評價:張春賢的“正視差距”之舉,飽含智慧。有了一支想發展、敢突破的干部隊伍,張春賢的心踏實了許多。
去年夏天,新疆開工建設了不少富民試點項目,許多項目從提議到開工僅用了20天左右。
對此,國內不少媒體紛紛稱贊:新疆民生改善正沿著一條“新疆效率”之路前進。隨后,一項來自自治區黨政高層推行的“新疆效率”,讓新疆各級干部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近期,新疆多個地方和部門出現了干部自我檢討、自查“衙門作風”現象。這源于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2月16日公開免去部分廳局6個要害處室負責人現職,分別以下派基層掛職鍛煉或輪崗交流等形式予以調整。一場"效政"風暴開始在全疆刮起。
自治區監察部門有關人士稱,此舉目的在于懲戒“懶政”、鼓勵“勤政”,在各行各業推行科學執政、為民執政,從而為新疆新發展提供一支廉潔、高效的干部隊伍,保障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目標的實現。
一支“嗷嗷叫”的干部隊伍,就這樣被鍛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