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7月4日,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來到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后泉路一干果市場。
“驚喜”是這樣出爐的
進疆后,張春賢等自治區決策層在謀劃新疆長遠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制造了很多“驚喜”。
新一輪援疆工作啟動后,新疆一些干部群眾有一種過分依賴“外力”的想法。
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想法。在自治區決策層的眼里,新疆的發展離不開“外力”支持,但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內力”。
如何將“外力”和“內力”結合起來,需要一定的政治智慧。
為解決水利建設的資金困難,2010年,一些在疆的大企業大集團積極響應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號召,紛紛冠名捐建水利項目。這一創新做法解決了長期以來新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困難的問題。
進駐新疆的大企業大集團冠名捐建水利項目,讓人們對經濟發展思路“眼前一亮”,許多大企業大集團也有了被重視之感,一舉兩得,令人驚喜。
不僅如此,張春賢還不斷與部分企業負責人舉行工作餐會、午餐會和晚餐會,面對面交流,現場辦公解決問題。
其實,每次會餐前,不少企業家都會既興奮又擔憂,這種方式實在讓他們感到意外。工作餐會不但是對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企業的一種肯定和禮遇,更是對自治區部署的一系列發展戰略和重大項目加以促進落實,通過自治區領導和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參與,形成推動自治區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合力。
張春賢說,無論是早餐會、午餐會還是晚餐會,重點在于利用好有限的時間,高效率地與企業負責人面對面地交流,落實項目,解決問題。
驚喜遠不止此。每一次的餐會都由不同的新疆本土餐飲企業提供餐點,自治區黨政高層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張春賢說,就是想充分利用會上的每一個環節,讓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企業的發展。
對本土企業的發展,張春賢格外重視。在一次座談中,22家新疆"土生土長"的企業(其中大部分企業負責人是少數民族企業家,大多數員工也是少數民族)負責人激動不已,大家暢所欲言:創業的艱辛、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新時期新階段的理解以及企業發展中的所見所感……表達了為新疆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強烈愿望,也為如何加快新疆本土中小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一年來,這樣的“驚喜”還有很多。
沒有飄逸的彩帶,沒有喧囂的鑼鼓,沒有簇擁的陪員,沒有冗長的講話……有的,只是幾名自治區黨政領導、建設單位負責人、為數不多的新聞媒體記者,儀式時長也只有15分鐘左右。
今年4月以來,新疆眾多項目開工建設。但是集體開工、拒絕排場、簡化儀式、不擾民眾,成為這些開工項目的共同特點,一股節儉新風在春天的邊疆大地悄然吹拂,沁人心脾。
“少搞一次大型工程的開工儀式,就能多建一所希望小學。”張春賢說,到場干部的任務只需“做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