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10月22日電(記者許萬虎、王軍)56歲的康巴漢子次仁群培家住藏東山區昌都縣如意鄉達若村,兩年前,家中的日常人畜飲水,得到2公里外的山下挑;遇到狂風暴雨,電也時斷時有。如今,他搬進了山下嶄新的藏式小樓,小院里自來水“嘩嘩”,屋里燈火通明。
次仁群培家生活的“大變身”,得益于“十二項民生工程”的實施。“安居工程”幫助修了房,“甘泉工程”送來了水,“光明工程”送來了電……對于生活的變化,達若村83戶村民總愛拉著外人如數家珍地絮叨。
昌都縣所在的昌都地區共有人口72萬,受地理條件制約,長期以來,這里基礎設施落后,群眾生活艱苦。2012年起,昌都地區整合中央、地方和社會各方資金,啟動了12項民生工程,目前已投入近150億元用于民生改善。
昌都地區行署副專員馬陵田介紹,12項民生工程涉及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居住、水、電、交通、教育、衛生、就業等生活的方方面面。“2012年西藏完成投資40.4億元,在昌都實施各類民生項目649個;2013年完成投資58.04億元,實施各類民生項目705個;今年計劃投入85.5億元改善昌都地區民生,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51.25億元。各類民生項目的實施,使昌都地區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馬陵田說。
據介紹,目前,昌都地區開工建設通村公路228條、通寺公路363條;新建無線基站1274座,解決了908個行政村、346座寺廟的通信問題,基本實現了國省道沿線全覆蓋。
此外,12項民生工程還建成農牧民安居工程21186戶,實施了20個新農村示范點建設,對419個行政村進行人居環境與環境綜合整治;解決了556個行政村、357座寺廟14.9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新增用電人口34.4萬。
昌都地處藏東“三江”并流的橫斷山脈地帶,位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四省區的接合部,是青藏高原悠久歷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昌都素有“西藏門戶”之稱,也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西藏和平解放的序曲在這里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