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推薦> 哈馬斯7日回復是否接受以色列長期停火協議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網 曾招募80余女人彈 | 辛普森因綁架罪等被判33年監禁 | 五角大樓明年計劃招募千名外籍醫護 | |
生存、適應與融合:牙買加華人社區的形成與發展(1854-1962)*
2005-06-08 09:31:42 隨著牙買加的獨立,一個新出現的名詞將生活在牙買加的華人描述為新島國多民族舞臺上的一個組成部分——“華裔牙買加人(Jamaicans of Chinese origin)”。[87] 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華人在牙買加社會的政治參與。早在1940年代,華人精英就步入了政治參與的進程。在殖民統治時期,“地保官”(Justice of the Peace)是一種榮譽,這一榮譽只是“適當地授予本地人或華人,并且特別為人們所珍愛”,華人有時也會被任命這一職位。戴桂昌是第一個獲得這一頭銜的華人,他于1943年在圣安德魯獲得,后來成為一名國會議員。在此之后的第二年,創立《寶塔》雜志的鄭丁才的哥哥鄭丁發(英文名Sidney Chang)也成為同一地區的地保官。上任之后,鄭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為社區的服務之中,“通過簽署文件、提出建議以及給予指導,他使這一職位成為一個積極為下層牙買加人服務的地方,而這些牙買加人絕大部分都不是華裔。”[88]1945年,華商陳華福被任命為金斯敦的地保官,他是第一個在首府獲得這一職位的華人。在接下來的10年間(1946-1955),又有9位華人在不同的地區被任命為地保官。[89] 在1950年代,華人社區對于中國和牙買加的形勢變化都很敏感。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臺灣之間持續的沖突意味著華人不得不在牙買加呆上一段時間,或許永遠呆在那里。對于華人社區來說,最佳的生存戰略是改變他們傳統上在當地政治中的低姿態,在牙買加政治中扮演積極的角色。1954年4月15日《中山報》的一篇社論認為,華人不應該忽視他們在當年選舉中的作用。然而,對于只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一的華人來說,他們能起到什么樣的重要作用呢?“選舉的勝負,時常會因極少數的票而決定的。我們如果參加選舉,無論那一方,那一黨都會來爭取我們。”這篇社論還提醒華人,“我們要注意,就是參加選舉的行動,只管積極,但是,對外的言論,卻要謹慎。這是我們因應環境的最好辦法。”[90] 我們可以通過牙買加華人在1950年代地位的上升而感受到他們思想的轉變。對于華人移民來說,特別是在他們移民的早期,在客居國保持低姿態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牙買加的華人在1950年代開始努力改變這種狀況,他們希望充分利用當地政治為華人社區的利益服務。然而,這僅僅是第一步,是前進的一步,僅僅走出這一步還遠遠不夠,因為政治行為仍然被限制在一小群華人精英的圈子里。要使絕大部分的華人都開始將牙買加看作是自己的國家,還需要一段時間。 華人遠離當地政治的原因并不僅僅存在于中國的政治傳統之中,它與當地人對華人的態度緊密相關。換句話說,當你不被當地政治所接受的時候,你通常就難以進入這一領域。牙買加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愿意接納華人進入牙買加議會。這一狀況直到1950年代后期才改變。戴丁貴于1959年被提名為一院制議會委員。他在職業和社會生活中的成功清楚地表明:他既應該受到尊敬,又應該負有責任。戴先生出生在金斯敦,作為牙買加的第一代工業家中的一員,他是加勒比制造廠(Caribbean Products)的常務董事,是多家制造業公司的董事(如Motor Owners Mutual Assn. Ltd,Tai Ten Quee Ltd,,Pagoda Ltd., the Caribbean Atlantic Instrument Company)。他同時也是中國駐金斯敦領事館的顧問,還擔任了多項社會職務。他是華人體育俱樂部的倡導者,在華人社區中深得人心,被親切地稱為“戴先生”。[91] 隨著牙買加逐步走向獨立,那些總是將中國作為他們祖國的華人開始認識到如果他們想呆在牙買加的話,他們就不得不“首先學會做牙買加人”。在1961年,牙買加人面臨著投票決定牙買加前程的時候:或是繼續作為西印度群島聯邦的一員,或是獨立。華人精英號召華人社區表達自己的意愿:為了履行你的義務,請投出你神圣的一票。[92]華文報紙要求華人在投票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但不要聚集和參加任何游行,不要告訴別人自己所做出的選擇,不要按別人的要求投票。[93] 當牙買加于1962年獲得獨立的時候,陳英豪成為新國會的議員。在他的事業生涯中,陳英豪對華人社區和牙買加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如前所述,他與妻子胡競先女士建立了嘉立鐵器工廠并改變了小城法爾茅斯的面貌。工廠建立4年之后,從只有6臺機器和6個工人發展到1960年的25臺機器和30個工人。“古老的港口城市由于陳這位未被埋沒的天才而變得更加美好。”[94]陳英豪出生于牙買加。他從斯坦福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為華人社區服務多年,并在他的聰明妻子胡競先女士的幫助下成為了一位工業家。 “來自多元,一個民族”(Out of Many, One People)成為牙買加獨立后的座右銘。獨立以后,在總理的推薦下,鄭丁發被總督任命為海關的代理檢察員。《焦點》(Spotlight)就此事發表評論:“雖然這一職位只是代理性的,然而它卻再次表明了政府和牙買加對牙買加華人社區的尊重。”這對于牙買加的華人或華裔牙買加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消息,這對于一個生活在曾經是“異國他鄉”的社區來說,是其發展的頂點。從契約勞工到零售商人,從外來者到國家公民,從華人到牙買加人,這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旅程。 這就是牙買加華人起源、適應和融合的歷史。“融合”在這里的意思是居住在牙買加的華人希望和試圖成為牙買加的一員,而且他們成功了。牙買加《焦點》雜志的記者在獨立后第二年是這樣描述牙買加華人的融合過程:“今天,最初謹慎、緩慢和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融合過程正在接近終點,將不會再有諸如華人社區之類的東西,有的只是全部的牙買加華人。對于第二代或第三代華人來說,牙買加已經是他們的家,他們的祖國;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按牙買加人的方式思維,按牙買加人的方式生活。”[95]
(此文發表于《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5年第一期,也刊載于《亞太研究論叢》第二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