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推薦> 哈馬斯7日回復是否接受以色列長期停火協議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網 曾招募80余女人彈 | 辛普森因綁架罪等被判33年監禁 | 五角大樓明年計劃招募千名外籍醫護 | |
生存、適應與融合:牙買加華人社區的形成與發展(1854-1962)*
2005-06-08 09:31:42
*本文原為英文,是作者提交給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海外華人研究會第五屆大會的論文,在此感謝我的研究生沈曉雷將其譯成中文。此文也作為由安德魯·威爾遜主編的《加勒比地區的華人》(The Chinese in the Caribbean,Markus Wiener Publishers,2004)中的一章(已作適當改動),特此說明。本人感謝周南京教授提供相關參考資料,牙買加中華會館提供各種信息,特別要感謝牙買加知名華人李逢生先生(Eastern Lee)專程從牙買加帶來有關華人的當地報紙,其侄女亞歷山大娜·李(Alexandra Lee)提供未正式發表的有關文章以及現居倫敦的牙買加華人Joan Roscoe Chang提供關于其父鄭丁發的資料。 [1]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 Chinese and Indian migration to the British West Indies, 1838-1918,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Walton Look Lai,The Chinese in the West Indies, 1806-1995: A Documentary History,Kingston: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West Indies, 1998; Andrew W.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 7:1 (1958), pp.144-64; Howard Johnson, “The anti-Chinese riots of 1918 in Jamaica,”Immigrants and Minorities, 2 (March, 1983), pp.50-63; Jacqueline Levy,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Chinese in Jamaica: The grocery retail trade,”The Jamaican Historical Review, 15 (1986); 31-49; Christine Ho, “’Hold the Chow Mein, Gimme Soca’: Creolization of the Chinese in Guyana, Trinidad and Jamaica,”Amerasia, 15:2 (1989), pp.3-25. Lee Tom Yin,The Chinese in Jamaica,Kingston: Get For Company, 1957.即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超過一半的篇幅是牙買加華人名錄,這是用文本形式將牙買加華人情況真實記錄下來的重要資料。
[2]菲利斯·馬羅曾認為華人社區的概念已成為“虛構的”。Phyllis Marrow, “Chinese Adaptation in Two Jamaican Cities,” Honors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972, p. 4.從本文可看出,此概念在1960年代仍然可用。2000年春節期間,牙買加的《每日觀察報》還專門發表了一期關于華人的特輯。參見Eastern Lee, “The Chinese in Jamaica—a personal account,”The Daily Observer(Kingston), January 20, 2000, p.15.
[3]Eric Williams,Capitalism and Slavery, Andre Deutsch, 1964[1944], pp.3-29.關于加勒比地區的奴隸制,最全面的讀物是Hilary Beckles & Verene Shepherd, ed.,Caribbean Slavery in the Atlantic World,Kingston, Jamaica: Ian Randle Publishers; Princeton: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2000.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狀況,參見李安山:“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50年西方史學論爭述評”,《世界歷史》,1996年第3期。
[4]Christine Ho, “’Hold the Chow Mein, Gimme Soca’: Creolization of the Chinese,” p.4.
[5]陳澤憲:“十九世紀的契約華工制”,《歷史研究》,1963年第一期,第176-78頁。
[6]Olive Senior, “Corollary: The Chinese who came from Panama,”Jamaica Journal, 13:2 (1980), p.79; Robert Tomes,Panama in 1855,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55, p.121;陳匡民:《美洲華僑通鑒》,紐約:美洲華僑文化社編印,1950年,第696頁; Andrew W.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 7:1 (1958), p.147.
[7]該地名可能是從西班牙語“matar” (殺害)和“Chinos” (中國人)二字演變而來。
[8]“’100多苦力在樹上上吊自殺,他們的松散辮子在熱風中低垂。有的是用繩子和硬藤上吊的。很多就用他們自己的頭發,將長辮子繞成圈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將一端扎在樹干上。300多人躺在地上,他們死的方式各式各樣,與他們的聰明機智一樣。有的將自己身上綁上石頭后跳入河流,其他的人則坐在岸邊,等著漲潮將自己卷走,有的與同伴談判,想說服他們將自己殺死,還有的將自己的身軀撲向尖刀,還有的將樹枝砍下削尖后,刺向自己的脖子。” Olive Senior, “Corollary: The Chinese who came from Panama,” p.79.
[9]Lucy M. Cohen, “The Chinese of the Panama railroad: 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migrants of 1854 who ‘failed’,”Ethnohistory, 18:4(1971), pp.309-20.本文作者充分利用當時報紙上的資料來描述華人的悲慘境遇。還可參見Andrew W.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pp.147-48.
[10]Daily Panama Star and Herald, September 3, 1854, 1:107.引自from Cohen, “The Chinese of the Panama railroad: 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migrants of 1854 who ‘failed’,” p.312.這位華人的姓名很可能是王德昌(音譯,Wang Te-Chang)。他是當時從牙買加到巴拿馬去談判交易使團的翻譯。參見英國議會文件(Parliament Papers). 1854-55, XXII (1953), Fifteenth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 (1855), no.52, Journals of the Chinese interpreter Wang Te-Chang, reporting on the state of the Chinese immigrants in Panama.引自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p. 93.
[11]Andrew W.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 p.147.
[12]參見陳匡民:《美洲華僑通鑒》,第696頁;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30, 44頁;吳鳳斌:《契約華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0頁;周南京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歷史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第539, 541頁。
[13]英國議會文件(Parliament Papers). 1854-55, XXII (1953), Fifteenth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 (1855), app.no.51, White to Walcott, 7 April 1854.引自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p. 89.
[14]陳八公后來回到中國,于1902年在香港逝世。.
[15]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p.104;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 p.149.
[16]陳匡民:《美洲華僑通鑒》,第696頁;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p.104.另一個數字是696,參見Colonial Standard(July 14 1884, Jamaica),引自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 p.149.亞歷山大娜·李的文章客觀地描述了客家婦女對牙買加華人社區的貢獻。參見Alexandra Lee, “They never looked back: The role of the Hakka women in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as a new minority group in Jamaica,” (Paper presented at Hakka Conference, December 2000, York University, Toronto)
[17]Ching Chieh 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A Preliminary Geographical Surve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uba and Jamaica,”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56, p.47.
[18]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34頁。關于出發和抵達的日期,參見陳匡民:《美洲華僑通鑒》,第696頁。該船應是先到哈利法克斯,換船后中國移民經過百慕大、古巴,最后抵達金斯敦。
[19]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Ching Chieh 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p.45.東莞縣的觀瀾解放后劃歸為寶安縣。
[20]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138頁。1904年以前去世的華人安葬在當地墓地,未計算在內。
[21]根據各種資料整理,主要依據為《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1953年的公墓名單也證實了同一事實。1289人的出生地有記錄。1018人出生于中國,其中910人出生于東莞、寶安和惠陽,即出生在中國的牙買加華人中將近90%來自位于廣東東南部三角州地區的三個縣。其中來自東莞觀瀾鎮的有240人,來自塘瀝鎮的有200人。參見Ching Chieh 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p.45.
[22]Eastern Lee, “The Chinese in Jamaica—a personal account,”The Daily Observer(Kingston), January 20, 2000, p.15.
[23]目前牙買加的中華會館主席是年輕有為會數種中國方言的Dalton Yap先生。該會館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正在整理有關華人的史料。資料來源:華裔亞力山大娜·李給作者本人的電郵(2004年7月7日)。
[24]除一般矛盾外,還有一些特殊問題。例如,為了租賃一個店鋪,有的華人可能愿意出較高的房租來租用其他華人正在使用的鋪面。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中華會館制訂了特別規定。關于1934年和1957年的章程,參見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92-102頁.中華會館曾經有過一段困難時期。在1904-1910年期間,一個從哥斯達尼加再移民過來的名叫林丙(英文名為James Solomon)的華人成為會館主席。他把持這一職位,對不同意見的人進行壓制。
[25]1928年5月3日,日本入侵山東,殺害一萬多中國平民。從那時起,中華會館便開始積極動員華人捐款捐物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參見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50-56頁。當地華文報刊登載了各種關于捐獻物款的消息。例如,《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1940年8月2日; 1945年2月23日,3月27日,3月30日。
[26]如意堂是1905年為反對當時的中華會館主席林丙的所作所為而成立的組織。林丙死后,如意堂逐漸與中華會館合并,后于1940年代中期關閉。
[27]“華僑公立學校章程, 1944年1月公布”,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124,126頁。
[28]這可以說是世界各地華人社區的特點。在非洲,二戰后也出現了大量的華人學校。參見李安山:《非洲華僑華人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第327-342, 515-523頁。
[29]在金斯敦、圣安德魯等地共開辦了6所華文學校。所有學校的模式相差無幾:課程主要安排在周末,課程免費,授課語言為中文,所有課程都與中國有關。中國駐牙買加領事黃澤光還舉辦過一次茶話會,一再強調對華僑的教育問題。關于當時華文學校的招生通知,可參見《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5年2月3日,3月2日。
[30] “駐京斯敦領事館布告“(發字34第32號),《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5年3月30日。
[31] “華僑公立學校1953年全年進支數目報告”,《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4年5月4日。
[32]例如,《中山報》在一篇社論中指出,“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尊重和重視民族和種族……我們仍然認為自己屬于中華民族,是中國公民。我們不愿意被他人同化,我們的孩子也不愿意。”“如何挽救華人兒童的教育”(社論),《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6年5月4日。
[33]僑聲:給尖美架華僑一封公開信“談談‘應如何挽救我們華僑的前途與怎樣去教育年青的下一代’”,《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54年9月4日。
[34]陳英豪:“目前華僑公立學校的評價與今后改進的管見”,《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5年10月28日。
[35] “華僑公立學校廣告”,《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2月5日。
[36] “華僑留醫所章程”,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130頁。
[37]大商鋪每周捐款為6先令,中等店鋪為4先令,小店鋪為2先令;批發商為3先令;食品店為2先令,飯館為1先令。雇員的捐款為每人6便士。“中華會館布告”,《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5年3月30日。
[38]“華僑醫所極得中西好評”,《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54年5月8日。
[39]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132頁。
[40]“中華會館布告”,《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5年3月30日。
[41]《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0月17日,10月20日,11月24日,11月30日。
[42]“中華義山”,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134-38頁。
[43]“特刋”,《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6年7月27日。特刊由中華會館宣傳部刊登。
[44]當地報紙也注意到這一點。例如,《牙買加時報》于1954年7月24日發表了一篇標為“華人中的新分裂”的文章。華文報紙立即以“西報謂華人發生新分裂”為標題報道了這篇文章。參見《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54年7月27日。
[45]有的文章標題可以反映這一意向,例如Leslie R. Chin, “The Young Generation,”The Pagoda, 26:5 (November 1952); B. Brown, “Sojourner, or……?”The Pagoda, 27:18 (December, 1954).不幸的是,該雜志主編于1953年10月31日在寓所被歹徒殺害。
[46]關于洪門或致公堂組織華人反對壓迫剝削的情況,參見陳匡民:《美洲華僑通鑒》,第706頁;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p.113;周南京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歷史卷》,第539頁。
[47]這一組織在1922年事件中的貢獻仍為人們所牢記。當時,300多名中國人從香港來到牙買加。正巧,那年殖民當局禁止中國人在金斯敦上岸。通過長時間的談判,中華會館與當地政府達成協議:中國移民一旦支付了30英鎊的保證金即可登岸。然而,當時的中華會館剛剛恢復,手頭沒有如此巨大的款項。由于其他華人商人特別是洪門的幫助,他們湊齊3000英鎊后將這筆錢后借給中華會館,這一危機才得以化解。參見陳匡民:《美洲華僑通鑒》,第698頁。1946年,這一組織改名為中國洪門民治黨。
[48]從1920年代起,中華會館向中國駐倫敦使館和國內的僑務部門遞交過幾封請愿書,要求在牙買加設立領事館,以對華僑的生命安全提供保護。1924年他們遞交請愿書后,中國政府委托美國在牙買加的領事幫助照顧當地華僑,但結果并不理想。1943年,黃澤光被委任為中國駐牙買加第一任領事。當地華僑捐款買了一橦房屋送給中國領事館作為禮物。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58-70頁。
[49]在歐洲和非洲華人中存在著很多以家鄉為基礎的地緣組織。參見李明歡:《歐洲華僑華人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2年,第215-34, 676-81頁;李安山:《非洲華僑華人史》,第150-62, 353-66, 459-67頁。
[50]《華僑公報》(The 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1945年6月16日。
[51]參見“咸頭行商會章程”,“面包爐商會章程”,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160, 180-82頁;還可參見“兩僑團舉行成立紀念”(社論),《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6年6月22日。
[52]關于這兩個商會的介紹可參見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162-82,182頁。
[53] “零沽商會第4號布告”,“零沽商會第7號布告”,《華僑公報》(The 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1945年2月3日,2月23日。
[54]“零沽商會職員會議記錄”,《華僑公報》(The 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1945年2月6日。關于其他事宜,參見“第12號公告”,“第42號公告”,《華僑公報》(The Chinese Public Newspaper),1945年4月24日,11月23日;還可參見“華僑零沽商人的抉擇“(何錦麟作,曾憲瑜譯),《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5年3月4日;零沽商會通告“關于成藥調查員調查事,不許商人售藥,有違成藥律第十三節之規定,要求華人記住調查員姓名,日期,成藥名稱,以便匯總與有關當局交涉。”《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5年11月29日。
[55]《中山報》(Chung San News), 1955年9月20日,9月23日,10月4日。
[56]“勉華僑零沽商會各職員”,《中山報》(Chung San News), 1956年3月2日。
[57]國會的華人議員陳英豪的夫人胡競先女士寫了一篇文章回憶她公公的文章,形象地描述了當時契約勞工的情況。參見Helen Chinsee, “A Chinese in Jamaica,”Jamaica Journal(Quarterly of the Institute of Jamaica), 2:1 (March 1968), pp.10-14.
[58]Leonard Broom,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of Jamaic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2 (1954), pp.115-25;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pp.144-64; Howard Johnson, “The anti-Chinese riots of 1918 in Jamaica,” pp.50-63; Jacqueline Levy,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Chinese in Jamaica: The grocery retail trade,” pp. 31-49.
[59]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p.82.
[60]1950年,一位華人批發商經營了牙買加進口食品的10%。參見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p.86.
[61]Orlando Patterson, “Contest and Choice in Ethnic Allegianc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aribbean Case Study,” pp.322-46.
[62] “華人之所以能吸引克里奧人,主要是因為他們致力于為勞動階級服務。” Howard Johnson, “The anti-Chinese riots of 1918 in Jamaica,” p.56.林德和列維的文章也闡述了同一觀點。實際上,在世界其他地區,華人的服務業也遵循同一原則。以非洲華人為例,他們提供賒款制,做小錢生意,為勞動者著想。參見李安山:《非洲華僑華人史》,第142-50, 162-67頁。
[63]Russell Dwight Lee, “The Perils of Ethnic Success: The Rise and Flight of the Chinese Traders in Jamaica,”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64]Howard Johnson, “The anti-Chinese riots of 1918 in Jamaica,”pp.50-63; Christine Ho, “’Hold the Chow Mein, Gimme Soca’: Creolization of the Chinese in Guyana, Trinidad and Jamaica,” pp.3-25.
[65]種植園主還用其他伎倆剝削工人。他們在工人宿舍區附近開設了一些小羅姆酒酒吧和賭博場所。“經過一天的勞動,遠離家鄉親人的契約工人辛苦勞動一天后,既疲勞又孤獨,來到這里以得到一點人間溫暖。然而,這只是陷阱。工人們很快就輸掉了他們可憐的工資,更糟糕的是,他們將下個星期的工資也賒了,然后是下一個星期的工資,再下一個星期……只有那些契約工人中最有決心的人才有足夠的意志力能使他們遠離這些骯臟的小酒吧。”Helen Chinsee, “A Chinese in Jamaica,” p.11.
[66]“我僑界商業當前的危機”(社論),《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5年4月1日。
[67] “勉胡競先女士” (社論),《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1955年8月23日。
[68]胡競先女士說,“政府正在通過牙買加工業發展公司幫助我們在離法爾茅斯南面2英里約5英畝的土地上組建一座占地7000平方英尺工廠的計劃。我們忠誠地感謝他們的幫助。”參見“The unburied talent,”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1:10 (1960), p.21-22.
[69]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171頁。
[70]《華僑公報》(The 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1954年9月2日。
[71]例如,中華會館曾決定于1961年10月中旬開會討論修改章程的事,但因開會那天只有很少幾人出席,會議只好改成一次小組討論會。《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0月17日。
[72]Spotlight(Kingston), May 1949. Quoted from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 p.162.
[73]Christine Ho, “’Hold the Chow Mein, Gimme Soca’: Creolization of the Chinese in Guyana, Trinidad and Jamaica,” pp.3-25.
[74]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 p.151.
[75]僑聲:“給尖美架華僑一封公開信:談談‘應如何挽救我們華僑的前途與怎樣去教育年青的下一代’”(連載),《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54年9月4日,9月7日。在這封信中,作者舉出一些例子說明華人青年正在改變他們對華人及其文化的態度,并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如何挽救?一,提高每個人的民族思想。二,宗教信仰。……三,建立僑校正確的目標——實行民族性教育與培養。四,為了實現民族性教育與訓練,這個偉大的目標,要用中國人在校里擔任教師才行。五,身心教育的重視。如夏令營的設立和旅行團或遠足隊的組織,以速進青年男女老幼有更多的接觸與合作。整個僑社便自然會由發生互相諒解與敬愛的友誼。六,提高民族主義。孫國父曾指示我們說:想中國民族永遠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民族永遠存在第一重要條件,有了民族主義,民族性質不良可以訓練到良,民族團結力不甚固,也可以組織到固。”
[76]Clifton Neita, compiled,Who’s Who Jamaica, British West Indies, 1951, Kingston: Who’s Who (Jamaica) Ltd., 1951.此統計肯定不全面。本文作者只能根據那些明顯保留中文姓氏如Chen, Cheong, Chin, Chong, Chung, Lai, Wong, Woo等對華人進行判別。有的華人的姓氏拼法已完全改變。例如,此文在世界海外華人研究會第五屆大會的網站上發表后,一位名叫Joan Roscoe的女士通過電郵與我聯系,說其父即是本文提到的華人領袖鄭丁發。如果她不自我介紹,我根本不可能認定她為華裔。
[77]《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4年4月9日。
[78]《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0年,8月2日。
[79]《華僑公報》(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54年10月2日。
[80]“華僑零沽商會更換名目“(社論),《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5年1月7日。“占美加”是當地華人對Jamaica的譯名。
[81]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50頁。
[82]牙買加人民于1961年通過投票,獲得獨立。
[83]《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1月7日,11月10日,12月1日,12月8日。
[84]《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2月19日。
[85]《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2月22日。
[86]David Lowenthal,West Indian Societi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p.206-07.
[87]“Out of many……”Spotlight (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4:7 (1963), p.16.
[88] “Out of many……”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4:7 (1963), p.15.
[89]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118頁。
[90] “政治與我們” (社論),《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4年4月15日。
[91] “Out of many ……”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4:7(1963), p.16.還可參見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年》,第154頁。
[92]《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9月15日。
[93]《中山報》(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9月19日。
[94]“The unburied talent,”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1:10 (1960), p.21; “Out of many ……”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4:7(1963), p.16.
[95]“Out of many ……”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4:7(1963),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