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代表,遼寧最新的發展狀況如何?遼寧的振興之路將從哪里走起?在建設和諧社會和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今天,遼寧的領導人和百姓又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量住在棚戶區的百姓和下崗工人的生活怎么樣了?帶著這些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中國日報》特別報道組走進了棚戶區的尋常百姓家,走進下崗工人的炕頭前,走進領導人的辦公室,走進遼寧未來發展的龍頭--長興島……采訪結束的時候,我們收獲了這樣一個印象:這是一個充滿溫情、希望和夢想的地方。
系列報道之一——遼寧棚改工程:讓貧民窟難題成為歷史
(《中國日報》記者
周黎明)杜甫名言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對于2005年前后生活在遼寧撫順莫地溝的居民,這不是一句流芳千古的詩,而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2004年12月26日,擔任遼寧省委書記僅12天的李克強來到撫順莫地溝棚戶區,拜訪了王淑貞老人。一年后,王淑貞在她嶄新的套房里回憶起書記訪貧問苦的那一刻。
2004年12月26日,擔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上任才12天,便冒著零下29度的嚴寒,來到了這個連汽車都開不進的社區。年久失修的破敗棚戶以及棚戶內居民的艱難生活,使他深為震驚。一間間狹小簡陋的棚戶,根本無法遮風避雨,屋內的溫度跟室外相差無幾。他目睹一位老太太裹著棉被呆坐在床上,看到一家六口擠在一個二三十平米的陋室中,兩個兒子都已失業。李克強對大家說,政府有些困難,但咬咬牙可以挺過去,可對于生活在貧困中的老百姓,有些困難靠他們自己是熬不過去的。他說:"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話,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搬出棚戶區!"……更多內容
系列報道之二——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幫人幫到家
(《中國日報》記者
趙煥新)這是一組略顯枯燥但卻富有人情味的數字:2005年初,遼寧城鎮入戶調查發現,全省共有14.3萬戶零就業家庭,但到年底這些家庭中共有17.5萬人實現了再就業;去年又產生了3.6萬戶全家無人就業的家庭,政府又給其中的4萬人安排了工作;而在今年年初,這樣的家庭只產生了540戶,可是在產生后的20天之內每一戶至少有一名成員找到了工作。
記者日前在遼沈大地采訪時,遇到了兩位曾經是零就業家庭的人員,聽他們講述了實現再就業前后的個人經歷。……更多內容

開發公益性崗位既解決了零就業家庭人員就業問題,也方便了群眾生活。圖為阜新市西山街道組織"4050"人員為老人提供護理服務。
系列報道之三——長興島:載著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夢想起飛
--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前景誘人
(中國日報記者
吳勇)這里是中國最龐大和繁忙的港口之一。排著長隊的船只在島的西南角等待裝卸貨,龍門吊井然有序的把貨物搬上搬下,碼頭上卡車有序的來往穿梭,把貨物運到離港口附近的鐵路站口。
往里走上幾公里遠就是布局規整的工業園區,有大型造船廠,石化基地和機械加工廠--這里是中國最著名的大型船只建造基地。……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