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二種前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踟躕不前,“左”派上臺
“左”派前30年來一以貫之反對鄧小平開創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反對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路線根本對立。他們有時自稱不反對改革,而是要實行真正社會主義的改革。但是30年的實踐證明:他們除了不斷用前蘇聯和1957年以來特別是“文革”大批判的觀點不斷批判改革開放的目標和方針政策外,未見一項像樣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建議。他們長期利用網絡乃至若干傳媒攻擊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指責基本小康下的收入差距是“兩極分化”,把中國和平發展前進中的不足,如醫療、讀大學、住房等困難,丑化為“新的三座大山”,一句話——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資本主義復辟。他們還呼應海外右派不時刮起攻擊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什么“旋風”。
當代中國的“左”派有哪些基本特點呢?
(1)馬克思主義教條主義。善于引經據典,背誦經典文獻詞句,就是不與當代世界和中國實際結合,不能也不想解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實際問題。
(2)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擁護者和貫徹者。蘇式社會主義實質是馬克思早已批判過的農業社會主義,它反映小農經濟和小生產農民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如平均主義分配、帝王個人崇拜、崇尚暴力斗爭等。一句話——他們心目中的社會主義本質上是封建主義,至少是混雜社會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怪胎。
(3)堅決全面反對資本主義。但是他們不是從社會主義理想出發,而是站在封建主義立場上的反對,無視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和當代資本主義的巨大變化。因此雖然十分堅決,也只是維護封建主義失去的天堂。
(4)主張階級斗爭為綱到底,反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爭取和諧世界。
那么,這樣的“左”派,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直在清算,為什么30年還沒有絕種?原因是多方面的:
(1)“左”派的迷惑性。他們打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旗號,頗能迷惑一些善良的人們,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了解不多的年輕人。他們制造出“草根”、“弱勢群體”的理念,以代言人自居,宣揚小生產意識,頗能迷惑一些基層群眾,特別是農民。他們挑剔改革開放中某些不足,慣用攻擊一點不及其余的手法,頗能迷惑一些不明事理的群眾。
(2)共產黨內寧“左”勿右的傳統影響。某些建黨理論始終認為“左”是認識問題,右是立場問題;“左”是教育問題,右是殊死斗爭問題。這個傳統影響至今尚未徹底消除。其實,“左”右在初起時都是認識問題,經過多次反復教育而不改,都必定是立場問題。
(3)小農經濟的社會基礎。今日中國仍有62%的農業人口。許多城市工人乃至知識分子剛從農民階級轉化而來。黨和國家干部許多是農民出身或農民子弟。如此巨大的社會基礎正是產生“左”派的溫床,也是“左”派觀點傳播的市場。
(4)利用黨實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寬容,與黨進行“合法斗爭”。
設想一下,如果“左”派上臺,中國將是什么局面?
重搞階級斗爭,推動世界革命。重操他們熟練的“文革”式宣傳,大規模揭露改革開放中某些不足和個別陰暗事實(如官員腐敗、富人荒淫)。抓住一點,上綱上線,血淚控訴……頓時搞亂社會輿論和價值理念。于是在“糾正市場經濟錯誤”下,恢復計劃經濟體制;在“公平”、“共享”的名義下實行“大鍋飯鐵飯碗”的平均主義分配,等等,引起某些“草根”、“弱勢群眾”狂熱歡呼。由于當今中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人民生活已基本小康,外匯儲備二萬多億美元,一句話——改革開放聚集了相當的社會財富,足夠“左”派折騰幾年。
但是“左”派上臺壽命絕不會長的。在社會混亂下,外資必將迅速撤離,廣大企業主和社會精英不斷大規模外遷,最后鄧小平開創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偉大成果敗光,中國人又回到共同貧窮。共產黨又一次錯過人民給予的機會,人民不再諒解共產黨了。于是,中國必將出現“葉利欽式”的“英雄”,推倒“左”派統治,同時埋葬共產主義。天下大亂,可能要延續許多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再一次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