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京,留京,本應簡單,卻已玄妙。
5月17日,消息傳出,“2011年北京市給予非京生源畢業生進京指標名額為6000個,比去年大幅下降1/3以上。”
“北京戶口作為一道閘門,它已經不能阻擋外來人口的涌入,它所阻擋的是外來人口得到相應福利待遇的權利。”一位人力和社會保障工作者的歸納,讓小西長嘆了一口氣。
對于她來說,纏繞在心中的“留京情結”就像一顆無法拔除的齲齒,在每一個敏感的時刻都隱隱作痛。
小西,新疆塔城市沙灣縣人,2002年考進北京某全國重點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2006年本科畢業后,“當時因為拿不到留京指標,解決不了戶口,我在工作兩年后又選擇了考研,誰知現在又緊縮進京指標。
“在北京落戶怎么就那么難?”小西深吸一口氣。近十年來,一紙“北京戶口”改變了她的生活,她的命運,成為超越一切的人生第一大事……
逐漸放寬的“留京指標”
從“一道手續”變成“指標”,再回歸到“手續”,只經過了10年的時間
“留京指標”始于上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將戶口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并嚴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動。嚴格管制下,高考成為了“農轉非”和“合法進城”的重要途徑,為此,北京市政府專門設立了為非京籍生源的北京大學生解決戶口問題的“留京指標”。
“當時的大學生被視作天之驕子,供不應求,在當時畢業后統一分配工作的政策下,北京的大學生在就業的同時就把戶口解決了,‘留京指標’只是一道手續。”北京市教委的一位退休干部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