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分之一的進京指標
“提高在京人員的‘含金量’”
留京指標放開了,進京指標卻在逐年縮減。
今年5月初,就有媒體報道稱:“ 2011年,北京市給予非京生源畢業生進京指標名額為6000個,比去年大幅下降2/3?!?/p>
之后,北京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又出面澄清:“北京今年將會縮減進京指標,預計將比去年減少1/3以上。全市進京指標會根據各區縣上報的需求實行動態調整,最終數量在6月底可確定?!?/p>
小西來到學校所在的海淀區人社局,該局一位相關人士介紹說,“去年進京指標還有2000多個,今年不到1000個,海歸、博士、碩士往下排,根本輪不到本科生了?!?/p>
小西無比慶幸自己的考研決定,“多虧上了個研究生,還能搭上末班車?!?/p>
不過很快,正沉浸在慶幸中的小西被一個壞消息驚呆了:據海淀區人社局一位工作人員透露,2011年,北京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22.9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萬人,但進京指標將在6000人左右?!皩⒔氖种坏倪M京幾率?!?/p>
該人士表示:“進京指標之所以縮減一方面是控制在京人員的數量,另一方面是提高在京人員的‘含金量’。”
“控制數量”已經不是新話題。根據北京市發改委發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2020年,北京市總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其中戶籍人口1350萬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來人口450萬人左右。
而在2010年,根據北京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外來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而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必須下降到25%,控制外來人口勢在必行。
那么,又如何提高“含金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