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鐵屏山站考古發掘50天 出土千件文物
與水有關的遺跡的現身
此次,考古人員還發掘出唐代水井、臺基,以及明清木槽等與水有關的遺跡。
考古人員在東半部的唐代地層挖出一口大井,內外徑分別為2.1米和2.4米,挖了逾2米深還沒到底。井圈上部是磚砌的,下部是堅硬的生土層。井里出土了大量的碎磚、瓦當、板瓦、筒瓦、盤口壺、鹿角等。這么多磚瓦的出現,專家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井上面有亭子,后來亭子坍塌,磚瓦掉入井里;二是井廢棄后,周圍磚瓦建筑堆了進去。
考古人員在東半部的唐代地層還發現一處臺基。臺基呈曲尺形,東、西兩邊分別被地鐵連續墻和人防工程打斷,東西殘長2.7米、南北殘長2.6米、殘高約1米。“臺基底下有淤泥,旁邊有較大的溝,這可能是臨水建筑。”張勇表示。這處臺基的砌法很講究:臺基底下有淤泥,先在較大范圍拋一層亂磚,起加固基礎作用,然后在磚上夯二三十厘米厚的黃土,再砌上石基,石基上砌磚,磚上砌平臺。平臺被破壞了,目前只剩殘留部分,平臺上可能建亭臺樓閣。臺基上有一層倒塌的堆積,出土了很多隋唐的磚瓦、板瓦、筒瓦等,其中一個筒瓦上有“大陏大莘”的銘文,這是祈求豐收的意思。
考古人員在西半部的明清地層,分別挖出大、小兩個長方形的木槽。其中的大木槽做得很講究——它是一圈插在淤泥中的木樁,內砌一圈石條,外擋一圈木板,長2.9米、寬1.4米,露出地面約70厘米。“這兩個木槽的具體性質現在還不太清楚,應該是水上建筑的水下部分。木板起擋水作用,水不會沖進去。可能是宋代大河道荒廢后,河邊住戶在河道上搭蓋的建筑。”陳子文推測道。
考古人員在東半部還挖出一條長10多米、殘寬2米的明代石板路。專家估計那是鼓屏路上主要的道路,到民國初年還在使用,后來改成排水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