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4月2日,各界代表繞雨花臺烈士紀念碑一周,憑吊先烈。當日,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清明憑吊革命先烈活動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舉行,部隊官兵、中小學校師生、烈士親屬、市民群眾等各界人士2000多人參加憑吊活動,表達對先烈的緬懷和崇敬之情。新華社記者孫參攝
一種夢想,始終激勵中國共產黨人義無反顧,勇擔重任,奮勇向前
“沖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1916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宣示一個民族的夢想。
時隔近一個世紀,我們仍能從文中豪邁的氣魄,鏗鏘的言辭間感受到沸騰的熱血和激情。
從沉疴中,實現民族的崛起與復興,那是一個美麗而強烈的夢想。邁步走向夢想的路又何等蜿蜒曲折,何等荊棘叢生,何等地浸滿鮮血,但共產黨的先烈們無所畏懼。
那是一個怎樣的起點?
從1840年起,苦難和屈辱籠罩著中華民族。洋務運動失敗,維新運動曇花一現,辛亥革命的果實被竊取……中國如何走出這漫漫長夜?中華民族何時才能再造新生命?在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奮起中,歷經磨難的中國人民苦苦追尋。
“登高一呼群山應,從此神州不陸沉。”
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用青春乃至生命進行了不懈探索,為著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而奮斗。
斗爭,流血,有人倒下,后繼者繼續前行。
堅持,一個十年、一個十年、又一個十年……
1935年,在那間狹小的牢房里,陰暗的燈光下,帶著沉重的腳鐐,方志敏奮筆將自己滿腔的熱望傾注于《可愛的中國》……
“假如我還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為中國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瘞骨的地方,或許會長出一朵可愛的花來,這朵花你們就看做是我的精誠的寄托吧!”優美而深情的文字,是一個共產黨人追尋夢想的生動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