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重在“增加居民收入”
去年10月,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淡化了GDP指標,被認為是中國加快發展轉型的重要信號。
“我個人感覺到‘十二五’規劃完全是一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規劃,這個規劃落實得好壞,最后的檢驗標準也將是全國乃至各省各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程度多少的問題。”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
有專家分析認為,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問題,其實就是要解決這種居民收入與GDP增長速度之間的不平衡。過去5年,盡管居民收入均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老百姓也明顯覺察到了自己收入增長與GDP增長之間的脫節,感受到了兩者之間的“落差”。
“收入分配的問題、收入差距的問題必須放在無比重要的位置,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從‘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中間可以看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漸淡出,有一句,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改革,是‘十二五’期間中國的任務。四個改革、四個建設齊頭并進,這也是水到渠成的問題?!?/p>
有專家提出,“地方政府本身也需要對考核指標進行轉型,不在只是單單考核經濟增長速度,還要強調民生,強調和諧發展。換而言之,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評價要同時兼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楊宜勇表示:“要像抓節能減排那樣通過可量化的方式來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節能減排目標當時寫進‘十一五’規劃時,也頂著很大壓力,但正是有了量化目標,才倒逼各地抓下去”。
他認為,居民增收納入“十二五”規劃,也要有可量化的方面,比如城鄉、行業收入差距比、基尼系數等主要指標,未來幾年控制到什么水平,是可以有階段性目標的。當然,在增收同時,還要配套制度跟進,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人不光有錢花,還能放心花,這才能真正提振經濟信心,讓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位列全國經濟總量前3位的廣東、江蘇、山東等三省都下調了“十二五”期間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對此,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如此解釋:暫時的稍慢是為了將來的更好和更快,只要經濟發展方式真正轉過來了,即使一段時間速度和總量被別人趕超,還可以東山再起,迎頭趕上。
山東省省長姜大明近日則說,包含9%年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的設定,堅持積極穩妥留有余地,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留出空間。
據悉,深圳、石家莊和天津濱海新區均向外界透露了各自在“十二五”期間的GDP發展目標,增速均比“十一五”期間有所下降。其中,深圳的GDP年均增速將從13.5%降到10%,石家莊市的增速將從13.1%降到12%,天津濱海新區的增速將從22.5%降到以17%為基點。
對此楊宜勇認為,東部發達省份快速發展多年,消耗了大量的資源、環境、土地等要素,現有條件下再也無法支撐快速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十二五”規劃要求實現“兩個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步,實際上地方政府目前是無法實現“兩個同步”,只能放緩經濟發展速度、提升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以期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