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化經營”
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介紹,溫州的民間金融主要有五種形式:
一是親朋好友間借貸,主要是個體私營企業創辦之初,特點是規模小、金額小、利率適中,帶有普遍性;二是“成會”,由創業急需資金者發起,也在親朋好友之間,實行會員制,既解決了創業資金短缺問題,又讓籌集的資金有利息可得,有一定的增值;三是企業資金周轉發生暫時困難時向私人錢莊或典當行借貸,但借貸期短,利率相對高;四是信用擔保公司,按正規的業務要求,信用擔保公司是不能直接進行融資的,但事實上多數擔保公司都在經營直接融資業務;五是小額貸款公司。
據他介紹,現在有了新動向。目前溫州的許多擔保公司已經開始集團式經營,其背后往往有大企業支持,資金來源也比較充沛,直接做到給企業放款。
記者在溫州采訪時,一位章姓投資者告訴記者,有的擔保公司的資金規模超過10億元,背后有大規模的集團支持。
這些大規模的擔保公司,往往背靠幾家大型集團公司,一方面集團公司比較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另一方面,集團公司將資金放到一個“池子”,誰資金緊張誰到“池子”中借款,借貸資金往往可以做到體內循環,同時“池子”也對外放貸。
除銀行資金外,還有另外兩種主要的資金來源模式。
一種是溫州的吸收模式。據一位接近溫州借貸公司的人士透露,除了從銀行貸款之外,借貸公司到民間大量吸收資金,更多是在農村地區。具體的做法是,公司在農村當地選一位核心人物,也就是具有一定權威的人士,在其周圍吸收資金,月息1分到2分。收上來后,再以3到5分的價格放貸出去。
另一種是蕭山地區的外資模式。杭州當地的一位人士說,蕭山模式是除了銀行貸款之外,一部分資金通過貿易方式,將海外的熱錢轉移到內地,然后進行借貸。“現在海外融資成本很低,也很容易募集,通過虛假貿易或‘對敲’,就可以流入國內。”
集團化的運作,使得更多的擔保公司開始尋找新商機。
2011年銀根收緊后,派生了新的資金市場。方培林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現在出現兩個新現象,一是對于那些貸款方案獲批但銀行沒有額度的業務,擔保公司介紹資金到指定銀行存款,增加銀行的存款基數,然后銀行放貸給借款方。
以100萬元資金為例,對于借款方而言,除了支付銀行利息之外,還要支付資金方的利息以及擔保費用,一般要3到4個點,總體貸款成本相當于月息1分。而對于資金方來說,除了銀行存款利息之外,每年還能額外獲得3萬元的利息。
“這種通過先存款再貸款的狀況已經很普遍。”建行杭州分行的一位人士對記者說。
另一個現象是,產生了一些新的資金中介。
如在紹興,出現了一種金字塔式的資金業務,當地的資金中介會雇傭人員到鄉鎮農村吸收資金,然后整體轉移到提供貸款的指定銀行。
具體的做法是,最底層收購人員到農村以2%的額外收益吸收存款,再將資金以2.5%的價格上交到上一家,上家再以2.8%的價格轉移到再上一層,最終匯總到一起,以3%到4%的價格存放到溫州、臺州等地的指定銀行。
在這個過程中,存款人的資金只是從紹興的銀行存到了外地銀行,戶頭仍舊是存款人,沒有風險。而貸款人只需額外支付這部分資金的利息4%左右,即可從銀行獲得一定的貸款。而資金中介也能獲得大致1%的收益。
“資金量已經比較大,幾千萬規模。”方培林說,“不僅僅是紹興,全國各地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