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托業4萬億資產 轉型如何從量變到質變
盧曉亮:信托業資產管理規模突破4萬億,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主要是全球經濟在經濟復蘇背景下,國內貨幣政策、行業政策等變動帶來信托行業的機會與轉變。例如,信托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利率市場化的重要角色,2010年底以來,在信貸緊縮的背景下,信托投融資業務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其必然性主要體現在國內信托業經歷5次整頓之后行業的成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信托法律政策環境的完善,信托理念的初入人心,信托公司的開拓創新等等。經過信托行業多年的磨礪以及投資者教育,信托公司通過靈活的業務模式和產品創新,抓住經濟和行業周期,實現快速擴張,這是信托行業實現高速發展的必然原因所在。
我國信托業的增長趨勢繼續保持的可能性較大,但機遇和挑戰并存。從抓住機遇的角度看:宏觀上,在較強的經濟動能和巨額存量貨幣的壓力下,中國未來一段時間處于較穩經濟增長和較高通脹水平的概率較大,貨幣政策呈現相對緊縮的態勢,也會持續較長時間,這為信托行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信托行業可以充分利用其靈活的業務優勢,創新投融資等方面的業務。而且,從行業生命周期來看,信托業目前正處于成長期。除了市場規模快速擴大以外,法規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信托產品的日益豐富和創新均體現出行業處于成長期的特征。
從應對挑戰的角度看:中國的金融行業目前還是一個受到政策保護的行業,但是未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壟斷性會不斷降低。現在最明顯的就是私募的發展已經給有牌照的金融機構造成很大的壓力。此外,隨著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張,投融資領域的不斷延伸,風險控制能力亦將可能成為信托公司發展業務的限制因素之一,信托公司須格外注重優選項目和風險防控,珍惜今天信托業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
好的產品與商業模式
上海證券報:雖然近幾年信托業管理的資產規模迅速膨脹,但信托業依然沒有找到核心競爭力,有信托業人士用“野蠻生長”來形容信托業這幾年的發展,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未來信托公司的發展方向是什么?信托公司該如何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李勇:這確實是大家較多思考的問題。不過首先應當區分信托行業盈利模式和特定信托公司核心能力這兩個概念。信托行業10年來發展迅速,整體上也越來越健康,已經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行業模式,即“功能整合、產融對接、個性服務”的盈利模式。而特定信托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要在這個盈利模式基礎上,做出自己獨特的管理體系,為市場提供獨特的產品和服務,形成自成一家的商業文化。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