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吉明:
這沒有全國的數據,但是總的來看,由于油品的質量差,我們兩次推遲了柴油車國4標準的實施。油品標準不僅影響汽車的排放,也會影響機動車尾氣的凈化系統。同時,對很多的施工機械、農業機械的排放也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油品的質量是對整個的污染物的排放是全局性的,對機動車排放的來說,改善油品質量是源頭控制的一個重要措施。
主持人:
要能夠發生這樣的改變,最重要的取決于什么呢?比如油品生產企業的自我的產業升級,還是政府的相關規定,哪個是最關鍵的?
郝吉明:
從總的來看,國家的相關規定是必須要走在前頭的,因為政府的標準法規是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當然企業,特別是現代企業的社會責任,如果認識清楚的話,企業也應該采取依法行使,來達到法律法規的要求。
主持人:
那相關的法規有沒有在制定和形成當中?
郝吉明:
我們已經多次呼吁,希望能夠立法來解決,法規上現在沒有看到太大的進步。據說發改委已經跟多家協調推動油品質量的改善工作。
主持人:
好的,謝謝,稍后我們繼續聯系。剛才郝院士是說了一個關于污染排放當中,就是尾氣油的質量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而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沒有能夠看到明顯的推進的過程。關于治理大氣的污染,很多人是把希望寄托在相關的立法的出臺,這個立法即便是出臺,究竟能不能解決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嚴峻的現實呢?
(播放短片)
解說:
“治理空氣污染需要全民參與,最重要的是立法,希望朋友們積極參與投票,我會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將投票結果提交人大和政府。”昨天上午九點,北京市人大代表潘石屹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短短32小時,參與投票的就超過了44000人,其中98.9%的人投票支持制定空氣清潔法。
世界上首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誕生于英國,但它的出臺確是以極為昂貴的生命代價換取的。1952年12月,潮濕有霧的空氣停滯在倫敦城上空,工廠和住戶煙囪排放出的大量煙塵廢物不斷在大氣積聚,濃厚煙霧在全城彌漫多日不散,最終導致兩個月內,12000人死于呼吸系統疾病,更有無數人罹患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乃至癌癥,這一事件后來被稱為“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四年后的1956年,英國制定了世界上第一步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案》,針對燃煤污染,《清潔空氣法案》首先規定在英國境內設立無煙區,無煙區中只允許使用無煙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