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報道)
唐湘偉 本臺駐英國記者:
灶具必須是天然氣的,就連英國人喜歡使用的傳統的壁爐,由于要大量燃燒木炭,也被限制使用。
解說:
針對工業污染,這部法案對煙塵標準做出定義,并根據衡量鍋爐煙塵濃度的六等級指標,林格曼黑度,將污染程度尚不算高的“林格曼二度”煙塵,即規定為“黑煙”,在無煙區內嚴禁排放。因此,許多污染嚴重的燒煤大戶、發電廠和重工業都不得不遷往郊區。
唐湘偉:
英國大型的企業本田汽車制造廠,離倫敦市中心要有200公里左右的樣子。
解說:
隨著汽車時代的發展,在《清潔空氣法案》的基礎上,一系列針對機動車污染的法律法規也應運而生。例如倫敦政府要求所有的新車必須加裝能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的催化劑,同時向私家車征收天價進城費和停車費,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自行車出行,以實現綠色交通的目標。
霧霾之下如今輪到我們做出選擇,中國是否也需要一部《空氣清潔法》,而英國的經驗又能否成為我們的一面鏡子。提醒自己,這條空氣立法之路既是當務之急,同時又任重道遠。
主持人:
高能耗帶來高排放,我們這里有一些數字,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是每一次看,你還是會覺得觸目驚心。我們來看,在2011年我國的GDP占全球的10.48%,然而我們卻消耗了世界近60%的水泥、49%的鋼鐵和20.3%的能源,包括我們1億量輛的機動車的排放,也占到全國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現在有一個問題就要繼續問我們的郝院長。郝院長,治理環境是不是一定要犧牲某些環境的發展,不能夠犧牲經濟發展為理由,不治理是不是可以接受的?
郝吉明:
治理環境是優化發展,所謂發展不僅是速度,還有質量,所以通過強化環境方面的法規,可以提高經濟的整體質量,這是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
主持人:
但這是一個短期和長期之間怎么樣取舍的問題。
郝吉明:
這是長期更值得關注的事情。
主持人:
從我們中國的現狀來看,我們是不是也缺一個類似于英國的那種《空氣清潔法案》才可以解決問題呢?
郝吉明:
我們有《大氣污染防治法》,但是從2000年以來沒有修訂,當時的法律主要是針對燃煤、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現在我們進入一個大氣污染控制的新階段,特別是要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要對所有的源,除了燃煤源以外,還有包括機動車的源來加強控制。除了城市的管理以外,還要區域的管理,所以我們急需一部法律來適應和推動我們現階段的大氣污染防治。
主持人:
好的,謝謝郝院長。我們大多數人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以前在教科書上那些預言現在已經都看到了,現在就需要空氣以及整個環境的治理必須要有所行動了。好,感謝收看今天的《新聞1+1》,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