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漲價、羽絨服漲價,餐飲降價、電器降價,北京居民付薔一家對價格變化格外關注——
物價還行 壓力減輕
“前兩天還是一塊九,一下子漲到了兩塊二。”北京朝陽區金臺路一家超市內,市民陳大媽看著三元袋裝牛奶的價格,皺起了眉頭。陳大媽每天去超市,物價變動了然于心。“我們老兩口退休了,不指望退休金能漲多少,就希望基本生活成本別增加得太快。”陳大媽說,一年來,大米、面粉的價格大體沒變動,就是蔬菜、肉類受季節影響較大。
跟陳大媽不同,她三十出頭的閨女付薔更在意的倒不在吃,而是穿和住。付薔在一家快銷服裝外企總部上班,對時裝市場行情挺清楚。
“同樣一款衣服,一年前賣499元,現在價格漲到599元。”付薔說,服裝漲價,原因倒也簡單,無非是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比如羽絨服,每件貴了兩三百元。”付薔告訴記者,受禽流感影響,去年鴨絨供應量大幅減少,價錢最高時每公斤同比上漲40%。再者,前兩年,沿海一帶工人月工資才2000元,如今開3000元也未必能招到人。
聊起房價走勢,付薔頗為得意。2013年初,她思量再三,以140萬元的價格,貸款買下一套東四環附近55平方米的一居室。之后北京房價一路走高,讓付薔覺得當初買得劃算:六七月份,相同戶型房屋已漲到180萬元;年底,市場價已達220萬元,“看這架勢,越早買越值。”
除了住和穿,對付薔這樣的“白領”來說,偶爾下下館子也稱得上剛需。可對月入剛過萬元的付薔來說,房貸就占去一半多,余下的錢得緊著花。“國家對公款吃喝控制很嚴,好多餐館都主動打折、降價、做團購,受益的當然是消費者咯!”付薔現在常常團購,平日兩三百元一位的自助餐,團購花費不超百元。
盤點一年物價,有漲的,也有沒漲的,比如水電費、通信費、交通費。還有電器價格,不但沒漲,還降了。付薔正盤算著換臺電視機,在網上一看,一臺47英寸的3D智能電視才2999元,比前兩年便宜多了。
“雖說降的少、漲的多,但這一年物價總體上跑得不算快,對生活的影響不太明顯。就應該這樣,要是漲價速度超過收入提高的速度,生活質量不就縮水啦?”在付薔和她的家人看來,物價慢點兒漲要比增加工資還重要。
【專家點評】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
物價將延續溫和上漲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1—1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漲2.6%。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預計為2.7%,相對于GDP7.7%左右的增幅來說,處于相對溫和的水平。
物價溫和上漲的背后,一是由于政府高度重視控制物價,如堅持實施“菜籃子”“米袋子”工程;二是貨幣政策回歸穩健,流動性相對平穩;三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穩中趨降,來自外部市場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并不是很大。生活必需品中,價格漲幅較大的,是受季節變化影響較大的蔬菜、水果、蛋、奶等食品。受勞動力短缺、用工成本提升等因素影響,生活服務類項目價格上漲較多。
今年CPI漲幅預計在3%左右,可能會比去年略高一點,但仍然會是一個溫和的水平。記者 劉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