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11年,湖南籍農民工戴巍終于拿到了務工地的戶口——
積分入戶 夢想成真
都說“積分制入戶”是外來務工人員中“新貴的游戲”,但作為中山東區麗景灣花園普通物管經理的戴巍卻一點也沒有感覺到。
戴巍去年3月份申請“積分制入戶”,5月份獲悉通過,緊接著就是給兒子辦理入學登記、遷戶口、辦理居民醫保社保等一系列事情,戴巍扎扎實實、開開心心地忙乎了兩個月。拿他的話來講,有入戶中山的機會,再忙再累也值了。
來自湖南岳陽的戴巍今年已在廣東中山打工11年,從當初一名普通的物業保安,干到今天名正言順的“中山本地人”,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心中最清楚。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支撐他干下去的動力僅僅源于“能不能再多賺點錢后再回家”的想法。直到娶妻生子,他都在去留之間猶豫彷徨。他心中明白,岳陽已是回不去的岳陽,回去能干什么?但留下,中山又是留不下的中山,連個戶口都沒有,怎么留下?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怎樣解決上學問題讓他一籌莫展。
2011年上半年,同事風忙火急地找這個蓋章找那個證明引起了他的好奇。原來同事正忙著收集“積分制入戶”的材料,而一旦入戶其子女就可享受本地優質義務教育學位,這是令他們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眼熱的事兒。
戴巍開始真正重視起這件事來。他獲得過中山市“優秀保安”嘉獎,在中山買了房,是不是可以去爭???
戴巍比照當地《流動人口積分制管理辦法》,與妻子集中精力攢各項可以積分的證明,計劃生育證、義工證、義務獻血證……這時他才發現,過去那些年公司組織他們這些保安和物管人員每年定期參加的義務獻血和義工活動多有用:義務獻血最高可以積15分;參加義工活動他也拿到6分;被評為中山市“優秀保安”獲得60分獎勵……
去年3月,他將資料提交中山市流動人員管理辦公室后,仔細計算,他的積分竟然高達236分,進入前50名。
現在,入戶中山成為了現實,中山真成了戴巍的家。他更希望,身邊那些已在珠三角務工多年的同事們也能早日成為“新市民”。記者 李剛
【專家點評】
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淡化戶口的福利符號
我國有2億多農民工。其中僅珠三角就聚集了3000多萬外來務工人員。如何讓那些已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外來務工人員真正融入城市、實現農民工變市民,是個大課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等,給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帶來實惠。目前,廣東等地已探索實行“積分落戶”制度,上海、重慶等地采取“居住證”的方式,入戶門檻正在逐步降低。但在外來工集中的地方,一步到位接納“新市民”仍有難度。在此期間,要不斷淡化戶口的福利符號,改革公共服務與戶口掛鉤的模式,讓所有常住人口都能平等地享受城市各項公共服務及社會福利。屆時入戶的壓力將會得到有效削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