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內各式各樣的學生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就包括了葉企孫于1914年創辦并出任社長的清華“科學會”。彼時,對“科學”的追求和向往已深深扎根于清華學子心中,伴隨著他們日益高漲的熱情,“科學會”逐漸壯大,乃至影響全國。
1918年,葉企孫登上赴美留學的“南京輪”,遠赴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兩年后,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實驗物理博士學位,師從后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教授布里奇曼。
葉企孫學成歸國之時,恰逢清華學校在1925年創立大學部。在清華教務長梅貽琦的力薦之下,27歲的葉企孫到清華出任物理科副教授,擔當起了籌建物理系的重任。
彼時,清華開設了高中物理學和大學部的普通物理學、力學、電磁學、光學微子運動的物質論、熱力學、力學聲學熱學分子物理實驗等21個課目,但師資力量僅有兩個教授、一個講師和兩個助教。而在梅貽琦出任教務長之時,物理教授僅剩葉企孫一人,大量課業便壓在了他身上。
第一屆畢業生施士元如此回憶那段時光:“葉先生親自上課。他擔任的課與學生同步升級。我在一年級,他教一年級的普通物理;我升到二年級,他教二年級的電磁學;我升到三年級,他教三年級的光學;我升到四年級,他帶我的畢業論文。當時采用的是美國大學的通用教材。葉先生教課很認真,遇到難度較大的地方,他會進行重點解釋,有時啟發學生思考。他講話有點口吃,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教學效果?!?/p>
在不影響教學的同時,為了解決物理系師資嚴重不足的窘境,葉企孫開始著手招募物理人才。
第一個進入葉企孫法眼的是吳有訓。在葉企孫留學美國期間,吳有訓在留美學子中聲名鵲起,起因是他近乎瘋狂的實驗精神。在短短幾個月中,他連續用壞了20多個X射線管。之后,他又協助導師康普頓發表了數篇物理學論文,成功驗證了康普頓效應。為此,康普頓獲得了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8年的深秋,吳有訓欣然接受了葉企孫的邀請,加入了清華物理系。為了表示對吳有訓的尊重,葉企孫將他的薪酬水平定在了全系最高,甚至蓋過了他這個系主任。
在葉企孫身體力行之下,尊師重教之風在物理系深入人心,而正是憑藉這一精神,葉企孫令清華物理系吸引了一批名家前來受聘,包括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周培源等等。歐美著名學者也被吸引到這里短期講學,當中有歐洲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英國學者狄拉克、法國學者朗之萬、美國信息論創始人維納和歐洲航空權威馮·卡門等。短短幾年之中,僅有一名教授的清華物理系成為了名師云集、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