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家倫

1923年清華大學職員的合影:前排左四為教務長張彭春,前排左五為校長曹云祥
在清華當校長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因為清華的教授太“牛”。在中國,“教授治校”制度最早是由蔡元培提出,而真正得到圓滿貫徹卻是在清華。隨著梅貽琦校長將它正式固定合法化,清華奠定了它成為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石
教授治校的時代
1928年9月18日,北平城西郊,清華校園里官宦達人與新聞記者云集。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已經一年多,在三個月前的6月8日,北伐軍開進了北平,清華大學即從北洋政府的手中被接管了。而9月18日這一天,正是國民政府任命的清華大學新校長羅家倫正式上任的日子。
就職典禮相當隆重。清華學校董事會、北平政府分會、平津衛戍總司令、北平特別市黨部、市政府、外交部、美國公使館、燕京大學等均有代表參加。羅家倫宣誓道:“余誓以至誠,謹守中華民國教育宗旨,謀造成國立清華大學學術獨立發展之一主要基礎,以完成建設新中國之使命,必遵廉潔,務去浮濫,如有或違,愿受黨員之嚴厲制裁。謹誓。”
羅家倫:
清華大學前一定要加“國立”二字
羅家倫并非等閑人物。此公1917至1920年間在北京大學讀書,正值“五四”,成為學生領袖之一。畢業后赴美歐深造,1926年回國當教授,雖1927年春天才加入國民黨,但卻深得蔣介石器重,曾擔任蔣的秘書,軍階少將。此次任清華大學校長,是蔡元培推薦,也是蔣介石首肯。后來,羅家倫又擔任過中央大學校長等要職,一輩子活躍于政界與教育界。
據羅家倫后來回憶,被任命做清華大學校長,他事先一點不知情。但是,一旦任命下來,他立即斗志昂揚進入角色。首先,他要求,在“清華大學”前面要加上“國立”二字,因為他發現自己的任命書上沒有這兩字。為此,他請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譚延貽寫了一張“國立清華大學”的大字,動身時帶上,后來,它成為清華大學的校匾。
為什么一定要加上“國立”?這牽涉到清華的由來。眾所周知,清華學堂在1911年最初成立,是由美國人退還的庚子賠款而來,旨在用這筆錢辦起留美預備學校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到了清華的第二任校長周詒春時,已經有了將清華改辦成正規大學的計劃,到了1922年曹云祥擔任校長后,又把這個計劃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正式成立了大學部。曹云祥在任6年,做成的另一件事就是成立了日后名滿天下的國學院,聘任了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四大導師”。所以到1925年時,清華已同時存在三個學制:游美預備部、大學部和國學研究院。
由于這些歷史淵源,清華一直不是由教育部領導而是隸屬外交部。羅家倫決心把這件事給理順。果然,外交部提出種種不同意的理由,不肯交出清華。他們也反對在清華大學前面加上“國立”二字,說怕傷美國的感情。羅家倫反駁說:美國的賠款就是退還中國來辦學校的,這個錢本來是國庫的錢,現在美國退還國庫,我們為什么不能用“國立”二字?——時年31歲的羅家倫,果然年輕氣盛。
清華正式成為國立大學,正是從1928年羅家倫就任校長開始,而正式從外交部劃出歸屬教育部,是在次年的5月,到了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又決定取消清華大學的董事會——這個董事會成立于1917年,開始以10人組成,由外交部主導任命,掌管清華的財權,后來改為三人組成,外交部兩人加上美國公使館參贊,曾經成為清華的主導勢力。新校長羅家倫上任不足一年,即把這些行政體系上的障礙一一擺平。
但是,羅家倫卻深知,僅憑自己新官上任這幾把火,是無法把清華治好的,清華的學生,桀驁不馴,清華的教授,自治與自立的意識深厚,不倚重他們,就無法在清華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