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認為,數據泄露在當前虛擬經濟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會造成市場不公平。“通過這種不正當手段獲得的所謂信息優勢無異于公然搶劫。”但他也表示,從原始數據,到數據生成,再到數據發布,整個鏈條的內部周轉時間較長,確實容易出現泄露的情況。
數據泄密導致國家權威性下降,對于市場的公正性形成挑戰,業內人士應從制度建設和自律要求兩方面著手,加大對違法違紀問題的查處力度。
中國社科院人民財富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賢在微博上表示,在近年來國家統計局數據不斷發生“未卜先知”的情況,數據反腐已經成為反腐敗的新課題。
趙慶明認為,制度建設是防止數據泄露的最主要保障,應當通過設立更為嚴格的統計數據發布制度保證數據發布的保密、公正。“此外,相關部門通過縮短數據采集、制作到發布的流程,減少涉密人員的范圍,也可以達到減少數據泄密的可能。”
市場人士認為,相關工作人員的自律要求也應該更為嚴格。在數據發布之前,通常可以接觸到數據的都是國家公務員,通過考試、層層選拔的國家公務員,理應在自律方面有著嚴格要求。(記者楊毅沉、沈而默、王濤、周蕊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