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專家看來,地方債務真正讓人擔心的,是其運行存在一些不規范問題。例如,大部分債務收支未納入預算管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數量多、管理不規范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方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著手建立健全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
健全嚴密、規范的政府新債控制機制。安徽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蚌埠等市成立了政府投資管理委員會,對政府債務統一歸口管理。重慶2010年首次將區縣領導班子的債務管控水平納入區縣實績考核,建立了債務風險指標預警機制等,區縣債務規模增長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2010年和2009年債務規模基本持平,債務率始終控制在100%以內。
建立嚴格、有效的政府債務存量消化機制。2007年,安徽省全面開展化解縣鄉政府性債務,省級財政共安排近7億元資金予以獎補。重慶市政府去年下發文件,明確了“消除鄉鎮債務、控制區縣債務、優化市級債務”的分類管控政府性債務管理總體思路。
構建穩定、可靠的政府到期債務償還機制。截至2010年底,廣西壯族自治區本級及14個市政府建立了償債準備金制度;山東有10個市本級和27個縣建立了償債準備金制度,全省的償債準備金已達到71.27億元;“十一五”期間,安徽省合肥市本級財力安排用于償債風險準備的資金超過200億元。
從妥善處理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問題,到研究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中央堅持統籌近期和長遠,兼顧治標與治本,提出了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一攬子”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