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跟你說,別考了。你要想知道4年以后什么樣子,看看我吧”
在通往機關的考卷上,小鄒的故事價值20分。考場里的年輕人要設計一份調查問卷,了解小鄒的工作情況和心理、思想狀態。
按照考卷上的材料推測,5年前,應屆畢業生小鄒也曾坐在考場里。正值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報名人數首次突破百萬。這些年輕人,在考卷上分析著“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指點“解決糧食問題的對策”。
小鄒成了北方某城市機關大院里的一名公務員。這夠讓機關大門外的年輕人羨慕了,但在命題人的描述中,他的日子也不好過:工作清閑、缺乏激情,提前過上50歲人的生活。如今,還房貸要錢,未來結婚要錢,養孩子要錢,可工作4年他的月薪只有2800元。
“我怎么覺得出題的人有些‘腹黑’,希望通過小鄒的材料,告訴我們這些想進入體制的人,圍墻里面的日子也不好過。”看完考題,有人這么揣測。
小鄒正考慮離開體制的時候,考卷外,至少上百萬名年輕人渴望像他一樣,進入機關的大門。24歲的山東女孩小管,第二次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了。父母打電話時總不忘問一句:“復習得怎么樣了?”他們鼓勵小管,考上了有獎,然后又用別人家的孩子鞭策她:“你看那個誰,不好好學習,現在只能在私企里上班,多累啊!”
公務員意味著穩定,更重要的,對小管來說,“這是唯一能靠自己努力解決戶口的機會”。大四時,宿舍里7個女孩,5個都在考公務員。如今,還在堅持的只剩下她一個。“我不求做到司局級,只要進去就穩定了,父母就放心了。”小管說。
28歲的小陳更加執著,她連續6年參加公務員考試。今年“國考”剛結束時,這個圍城外的女孩和圍城里的小鄒同樣成為網絡上的討論熱點。有人說小陳走火入魔,諷刺她是新時期的“女范進”;也有人表示理解,“那么多人想當公務員,還是說明里面有好處”。
不管別人怎么看,小陳堅信,只要考上公務員,一切都會不一樣,生活會變得順風順水,甚至,“找對象也順利多了”。
“萬一這次成績不是特別理想,還會考嗎?”記者問。
“考啊!都已經這樣了,堅持到最后吧。”她說。
今年報名參加“國考”的人數為152萬。不過,臨考試前,其中的40多萬人放棄了——這是近三年棄考人數最高的一次。小管注意到,自己的考場里就有兩三個空位,“那些一直在考的人,了解到公務員真實的待遇,可能也在猶豫要不要繼續考下去”。
復旦大學光華BBS的公務員版里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熱鬧。往年,這正是大家對答案、曬分數的時候。“這就對了。年輕人應該去企業里創造財富,窩在機關里,大多數人就這樣窩完了。”一位已經畢業的校友說。在他印象里,2000年前后,一心考公務員的應屆生并不算太多,老師鼓勵半天,最后也沒幾個,據說學校還包了輛車送他們去考場。那時年輕人流行的選擇是去外企。
29歲的小魏也勸自己的師弟師妹,如果有其他機會,盡量別當公務員。今年中秋,他坐高鐵回家,在車廂連接處遇到一個捧著輔導書復習的小伙子。
“你考公務員?”小魏搭訕說。
“是啊,你也考嗎?”年輕人問他。
“我不考,真想跟你說,別考了。”小魏給他潑了盆冷水,“你要想知道幾年以后什么樣子,看看我吧。”
5年前,小魏和小鄒一樣參加了那場競爭激烈的考試。那時,他已經在市屬事業單位里工作了一段時間。一天早上走進辦公室,他突然意識到,30年后的自己,還是每天來到這個辦公室,就像那些老同事一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直到退休,“那種感覺太恐怖了!”
小魏想換一種生活方式,他報考了中央機關的職位,走進了部委大院。現在,他不僅知道自己30年后的樣子,連“50年后什么樣子都知道了”。
后來他才得知,自己是去頂替機關里剛退休的一位老同志。
“在坐的都是平民子弟,這是國家給的機會”
不管命題人怎樣描述,在外人眼中,機關里的小鄒已經過上了“很順”的生活。他吃著“皇糧”,擁有不錯的社會地位。就算有煩惱,那也是“幸福的煩惱”,一個想要進入機關大院的考生這么說。
按照一位領導的說法,令人羨慕的穩定和地位,都是“國家給的”。研究生畢業的小李接受入職培訓時聽到過這句話:“你們在坐的都是平民子弟,通過選拔進來,這是國家給的機會。”
和小鄒的經歷相似,小李也在2009年成為一名公務員。工薪階層的父母得知兒子被某部委錄取,十分驚訝,考這個沒有關系也能行?
“我沒有任何背景,不是‘高富帥’,現在的一切都是職位賜予我的。”小李挺滿足地說,“我一個平民子弟,每天接觸的都是高層,做的事老百姓看得到,這樣的起點非常高。”
剛上班那兩年,小李的確對自己的狀態很滿意。在單位里,要出臺涉及該領域的新政策規定時,他常會參與到文件起草的過程中。在新聞網站的頭條位置,小李經常能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那時他感到了“一個小小的公務員的自豪”。
入職時,小李的處長曾把幾個年輕人叫到辦公室里,講了幾句話:“我們做每一項工作,推動每一項政策,要有一個出發點。我們的原則在哪?我們是在為祖國……”
“為祖國”,這三個字就像“平民子弟”一樣,讓小李渾身一激靈。小學畢業后,他已經很久沒聽到這三個字了。“從他嘴里說出來,感覺這工作真有點神圣。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服務對象是國家,而不是一小群人。”小李至今都對這句話印象深刻。
不過,神圣感和自豪感有時還是會敗給現實。工作快5年了,這個別人眼中的“中央領導”月收入只有4700元,每月房租就要花掉3000元。現在,同學結婚他不去,因為給不起禮金,就算是普通的同學聚會,也得先問清誰掏錢再決定要不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