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像小鄒一樣安慰自己:“我們工資不多,但買房至少還可以享受公積金貸款。那些老百姓收入更低,也享受不到政策。”不過,他實在不明白中央機關的同齡人還有什么可迷茫的,“他們每個月工資能到3500吧?”
部委大院里的公務員小李確實比小蔣掙得多,可他并不想一輩子待在機關里。“每天老老實實上班,一直到退休,然后去老干局報到……想想挺可怕,人生這么短,只有一種經驗太可惜了。”
父母無法理解小李的苦悶,老老實實上班、每天拿工資一直到退休不是挺好嗎?“他們覺得這就是很好的人生了,但咱們覺得,這根本就不是人生啊!”小李嘆了口氣。
不僅是機關里的男青年,常被認為重視家庭生活的女同志也會考慮離開體制。在上海政府部門工作的小陳好幾次考慮過辭職。可別人問她想去什么地方時,她停頓了一下,有點頹喪地說:“你不應該問我想去什么地方,你應該問我還能去什么地方。除了會打字、會寫文章、會組織會議、會安排座位、會跟領導打招呼外,我現在什么也不會。”
“體制就是圍城,一旦進來就會被束縛、固化,甚至思維都會非常體制內,有一天想走的時候,已經不適合了,那還是在貌似安全、貌似溫暖的體制里呆著吧。”小陳說,目前她不打算走了,怎么著也得生完孩子、享受體制最后的福利再說。
當年,小鄒和其他的“小×”們準備國家公務員考試,小陳參加了上海市地方公務員招聘。為了和男朋友在一起,新聞系畢業的她放棄了家鄉都市報的工作,留在上海,在辦公室里寫“八股文”。一次,她在單位舉辦的活動上,遇到了當記者的大學同學。
“多多支持咱們局的事啊。”小陳老練地說。
“多給我們提供線索啊。”同學也挺客氣。
小陳后來感慨:“那真是種很奇怪的感覺。”
“這是個挺危險的信號,畢竟國家的治理還是要靠我們這一代人”
糾結了一年多,小鄒還留在機關里。現實中,想要體驗不一樣人生的小李也沒有離開,他馬上要當爸爸了,這個時候需要體制內的穩定。
但小李的一個女同事已經忍受不了。機關工作壓力大、收入低、職位又上不去。父母在北京給她買了房子,她打算如果漲到10萬元一平方米,就賣了房子,辭了工作,回沒有霧霾的老家去。
按照一個中央機關公務員的觀察,她身邊那些留在體制里的“80后”,主要是兩種人:一種家在北京,什么都不愁,工作讓父母滿意,經濟上還能得到支持;另一種家在外地,工作幾年還在租房。
這個年過30的北京女孩問過外地來的同事:“你們也挺年輕的,為什么要當公務員呢?”他們說,老家人覺得能在這里當個“京官”,是件很榮耀的事情。
就算留在機關里,這些年輕人對自己的狀態也并不滿意。2009年,當小鄒和小魏、小李等人成為一名公務員,夢想著開啟不一樣的人生時,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學生剛完成他的碩士論文。這個公共管理專業的研究生通過收集202個上海40歲以下公務員的調查問卷后發現,他們的“工作投入”并不理想,特別是26-30歲之間、工作4-6年的公務員,這個群體的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投入最低。論文中這樣分析,這個年齡段正處于適婚年齡,要面臨婚戀、購房、裝修、生育等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