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處長還是小王時,也考慮過離開體制。如今,他熬到了副處級,不再考慮走的事情。“為什么留在體制內?我經常也想這個事。有人說在機關工作,5年以內想走必須走,不然會逐步消減你的競爭力,確實有這個原因。而且,生活形成穩定狀態后,任何人想要打破,都會十分謹慎。”
現在,機關里新來的年輕人也要面對他曾經面對的問題。王處長參加過好幾次部門面試,“和領導意見不統一怎么辦”是一道常被問起的題,大多數年輕人都會回答:“充分解釋后,執行領導的意見。”
但在現實中,王處長身邊的很多年輕人,只能做到前半句。
比如說吧,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干?處長說“可以干”,到了局長那兒權衡一下“不宜干”,最后部長拍板說“還是要干”。“來來回回,寫稿的年輕人就該‘毛’了,他很有血氣、有秉性啊,吭哧吭哧寫了篇稿子還改來改去,最后急了,‘你玩我啊’。”王處長見過這樣的年輕人,機關里把他們劃到“不聽招呼”的群體里。
在部委工作的小李,就屬于這種容易“急”的年輕人。“看到問題我也想改啊。可領導就是希望我該怎么干就怎么干。我的想法、我的見解,說出來都會給自己惹麻煩。”最后,小李只能硬著頭皮干。
“我愿意做一個螺絲釘,但螺絲釘是不是在一輛很好的車上,朝一個很好的方向在走呢?”小李不敢確定。單位里的老同事常喜歡說“一步一步來、慢慢推”,可他羨慕私企里的朋友,他們的想法很快就能得到實現。
“在體制里,一個人能發揮的作用太小了。”這個想干大事的年輕人有點沮喪地說。
“像我這樣的人多了去了,既然大多數都選擇了繼續,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年前,小鄒終于動了離開機關的念頭。可那時,他在郊區買的房剛還了一年貸款,馬上又要和女朋友結婚,他需要的是穩定。
如果繼續留在機關里,工資雖然不高,但也會漲。只要不犯錯,再加上一點運氣,35歲之前還能升職。“用永久的安全換取僅僅是可能的發展機會?”小鄒不敢拿兩個人的未來當兒戲。
小鄒的女朋友不這樣看。她問小鄒:“每月就這點死工資,覺得值嗎?”這時,小鄒撇撇嘴,不再言語。他安慰自己:“像我這樣的人多了去了,既然大多數都選擇了繼續,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現實中,公務員小蔣也被問過這個問題。一天,小蔣老婆和她的大學同學在電話聊起年終獎。放下電話,她扭頭對小蔣說:“如果當年你也出去,那可能就不會是這樣的窮酸相了。”
畢業后,小蔣一直在四川某縣委宣傳部工作。他曾是班里帶頭大哥式的人物,幾年過去,曾經跟在他屁股后面的小兄弟,出去打工后都發達了,只有小蔣還是老樣子。工作7年,如今他每個月的工資也就2100元。
老婆的話讓小蔣挺受刺激。要不辭職吧,可轉念一想,他又沒有勇氣。“出去了究竟能做啥?靠啥技能養家掙錢?專業都丟了幾年了。如果我也有爹拼、可以啃啃老,也有可能去闖一把。可惜我沒有,還得養家呢,一想這些,不敢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