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場操作堤外損失堤內補
由于目前國內股票市場缺少做空機制,而且衍生金融工具市場不發達,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私募基金優勢的發揮。私募基金的靈活性,更多體現在股票投資時的自由和靈活。
即使如此,國內仍然有不少私募基金采用了對沖手段和跨市場操作,通過不同市場的對沖交易實現降低風險甚至無風險套利。私募基金跨市場投資的典型案例是在2005年中期,當時倫敦市場LME三月銅期貨正處于歷史高點,國內的私募基金普遍預計期銅牛市已經完結,因而開始在國內期貨市場上大舉做空期銅,但此后的倫敦LME3月銅價的走勢證明,國內的私募基金被海外對沖基金成功狙擊,損失慘重。據報道,在期貨市場上損手的私募基金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將資金轉戰國內股市,在底部位置大舉建倉江西銅業、云南銅業等股票,在資金推動和LME銅期貨持續走牛的雙重刺激下,江西銅業的股價從2005年中期的4元一路漲到2006年中期的17元,漲幅高達425%,云南銅業從2005年中期的3元一路漲到2006年中期的12元,漲幅超過4倍,部分參與的投資者不但成功地彌補了期銅上的損失,而且收益頗豐。
私募基金的凌厲操作風格,體現在除“做莊”之外的獲利方式,例如市場盲點套利模式(利用市場的定價錯誤或者制度障礙來獲得收益)和對沖組合套利模式。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演變,私募基金在積極不斷地創新獲利模式。
收益:100%~300%?被神秘化的高收益
由于缺少相關的信息披露,私募基金的戰績在市場中往往被夸大,例如“平均年收益率100%,最高達300%以上”,再加上私募基金“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存在方式,使得私募基金被市場“神話”成為武功高強的世外高人。
隨著私募基金陽光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開始有一部分私募基金開始浮出水面,其中深國投旗下的赤子之心(中國)集合資金信托的媒體曝光度最高,趙丹陽和他的赤子之心已經成為私募基金的標桿之一。盡管難以全面把握其絕對收益在整個私募基金中的相對地位,但是由于赤子之心每半個月會公布一次信托單位凈值,這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可以真實了解私募基金投資業績的機會。
赤子之心成立于2004年2月,通過與同時期成立的開放式股票型基金——易方達策略成長基金(成立于2003年12月9日)以及上證綜指和滬深300( 3712.324,9.71,0.26%)這兩個市場基準指數的業績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從2004年2月20日至2007年3月16日,赤子之心的收益率為259.14%,年均收益率為84.45%,易方達策略成長基金的收益率為249.50%,年均收益率為81.31%,同期滬深300指數的收益率僅為87.21%,私募基金和開放式基金都遠遠超越了市場基準,私募基金略勝一籌。
在市場下跌期間,私募基金的業績優勢就更為明顯,在2005年5月末,中國股市處于最低點,相比2004年2月,市場下跌38.93%,當時易方達策略成長的收益率為0.07%,而赤子之心當時的收益率高達26.1%!由此可見,雖然私募基金的業績并沒有那么夸張,但是相對于開放式基金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