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沒有排名“鐐銬”的自由起舞
私募基金能夠采用靈活多樣的投資模式,是因為相對于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具有多種優勢,正是這些優勢,決定了私募基金能夠采取更為靈活的投資策略和獲利方式。
以絕對收益論英雄
私募基金沒有公募基金目前廣泛存在的短期排名的壓力,往往可以不為短期的業績排名而放棄自己的投資風格,同時,由于私募基金的管理人與投資者在收益中分成,所以私募基金的終極目標是追求絕對收益的最大化,私募基金經理可以堅持自己的理念和投資策略。
小而穩的資金規模
研究表明,基金規模越大,管理難度也越大,因此世界各地私募基金的規模都不會很大。與公募基金動輒幾十億的資金規模相比,私募基金平均1到2億元的規模算得上“袖珍”了,即使是大型的私募基金,規模也不會超過10億。
與國外相似,目前國內的私募基金同樣是面向特定的高資產客戶,很少進行廣告宣傳,最低投資額一般為100萬元,有些集合信托投資計劃有至少一年的封閉期,在封閉期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日期(一般為每月15日和月末)作為開放日,投資者只能在每月開放日辦理認購和贖回手續。這樣的限制有效地隔離了風險承受能力差、注重短期買入賣出的中小投資者,資金來源和資金規模較為穩定,往往沒有資金建倉時間限制和贖回壓力,不會像公募基金一樣被動地應對資金動向,因此可以采取相對穩定的投資策略,投資風格可以更加激進,收益也就相對較高。
個性化而有效率的投資決策 為了控制決策中的風險,公募基金的投資決策往往注重團隊決策,決策過程相對較長。相比公募基金,有的私募基金可能往往沒有龐大的投研隊伍,但是也帶來了投資決策的靈活性,而且私募基金經理的個人作用非常突出。
在目前曝光率比較高的私募基金中,都深深地打著他們的基金經理的烙印:趙丹陽的赤子之心強調重倉投入,長期持有,認為交易成本是長期投資的敵人;但斌的東方港灣投資公司則是巴菲特的忠實信徒,強調復制巴菲特的投資思路;劉明達的明達投資則長期持有“傻瓜組合”;楊駿的曉揚投資在楊駿的指引下積極進行波段操作和板塊輪換,如此鮮明的個人色彩在公募基金領域往往不太容易見到。
業績導向的激勵機制
根據市場的慣例,與公募基金僅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不同,私募基除了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外,還會根據業績表現和收益累進收取管理費。
以深圳明達投資為例,他們與深國投合作推出的集合資金信托產品的收益分成大致能反映業內的情況:明達投資不承擔虧損風險,除了按比例收取管理費外,投資收益與客戶二八分成,即基金獲得收益20%,其中深國投占20%中的3%,基金17%。在這樣管理費提取機制下,私募基金經理的收入是相當可觀的。2006年底從博時基金退出的明星基金經理肖華,于2007年3月與深國投合作推出深國投尚誠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在尚誠基金的業績報酬提取中,也引入了上述高位標記的概念。
私募基金通過這種業績提成的費率提取機制,使基金管理人的利益與持有人的利益有一定程度的結合。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可以清晰地根據其投資收益來決定,因此私募基金有很強的追求業績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