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在灰霾中
吸煙者數量已在逐年下降,那為何肺癌患者在過去30年卻上升了46.5%?鐘南山認為,這與大氣質量惡化不無關聯。
“溫水煮青蛙”
四月天,微風拂面,幾場淅淅瀝瀝的春雨,讓珠三角的城市開始變得濕潤,迅速暖和起來。
2009年4月11日,來自廣東省氣象局的天氣預報顯示,陰天加灰霾的天氣已經持續一個星期。
清晨7點半,早就翻看到都市報上關于灰霾預報內容的阿璟,出門前沒忘記叮囑婆婆,要到傍晚時分才能帶剛一歲半的小寶寶出門玩耍。阿璟記得氣象專家的告誡:灰霾天氣的早晨,空氣污染濃度高,要減少到戶外活動,而下午和傍晚,污染物濃度低,“出門空氣會比較好一些”。
匆匆穿行于這個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的欣欣向榮的小區時,阿璟留意到,高高的木棉樹上,花朵殘紅深深如許,耷拉著,那是晚春的留痕。又是個半陰半陽的天氣,透過廣州這座城市上空的薄霧,她看見,太陽像一枚咸蛋黃,鑲嵌在失去光澤的天宇中。
公共汽車緩緩地行過海珠橋時,阿璟探頭一瞥,窗外雖無煙雨卻朦朧,整座城市的天幕是灰蒙蒙的,如果在晴朗的天氣,能有陽光穿行于高樓大廈之間,那么,在光線中跳舞的灰塵細粒,便能清晰地看見,但那種太陽曬在人的身上,也是散了力氣的。何況此刻?她的視線越過珠江上停泊的船只,往更遠的江天交界處眺望過去,景致是不甚清晰的。
汽車在局促地排隊前行,人們壓縮在沙丁魚罐頭一般的車廂里,司空見慣的家長里短,粵語還是算發音響亮的方言。沸騰的氣氛,好比一鍋滾開了的水。這只是位于中國南大門的廣州,一個最為稀松平常的早晨。
處于珠江三角洲北緣的廣州,橫跨北回歸線,擁有宜人的亞熱帶氣候,看上去總是郁郁蔥蔥、繁花似錦。這個地理書本中介紹的“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的城市,卻被許多市民稱為:廣州只有兩種天氣——晴天與灰天。
對于阿璟而言,“灰霾”,已經是一個十分熟悉的字眼了,這個明媚爽朗的南國女子,講話時,往往會連帶著活躍的手勢比劃著,“在整個珠江三角洲,你隨便抓個人去問問,現在哪里還會有人不知道‘霾’的呢?!”阿璟的神態俏生生,語氣是理所當然的。
2003年,“灰霾”這個新字眼開始在廣州乍現,如今早已為市民們耳熟能詳了。
灰霾的英文為haze。“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氣普遍有混濁現象,使遠處光亮物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微帶藍色”,這是中國氣象局的《地面氣象觀測范圍》中對于灰霾長長的定義。
這五六年來,廣州的醫生們持續不斷地在電視、報紙上亮相,他們苦口婆心地向市民發出善意的提醒,告誡他們在灰霾天氣中必須了解的防護之道。相較于其他城市,“灰霾”這一名詞在廣州,是深入人心的,這還得益于這座城市的氣象學家們、記者們、環保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而對于灰霾,政府官員也坦然以對。
“能見度小于10公里的就屬于灰霾現象,5至8公里屬于中度灰霾現象,3至5公里屬于重度灰霾現象,小于3公里則是嚴重的灰霾現象”——這是氣象學家們給予這種灰霾天氣的表述。
“我們聽得到這個城市的所有聲響,卻看不見城市的真實面貌”,阿璟簡潔地描繪出她的這個都市。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市民而言,生活在灰霾天氣中,“憋氣、咳嗽、頭暈、乏力、犯困、反胃、惡心、易怒……”醫學專家們所列舉的上述身體反應,是或多或少存在著的。
阿璟的故鄉,在廣州往南去的一個小城,山清水秀,陽光充裕。跟許多人一樣,大學畢業后,她留在了廣州,并在這里有了一個溫暖的小家庭。
在像廣州這樣的大都市中生活,堅強是必需的。阿璟和她的先生,都對空氣質量感覺敏感,因為他們都有或輕或重的鼻炎,“沒來廣州前,可沒有鼻炎”。在廣州生活了7年后,她的先生,鼻炎加劇了,不得已去做了一次鼻竇炎手術。
當然,對于像阿璟這樣漂亮且講究儀態的女子而言,用力地擤鼻子,類似動作是不甚雅觀的,但她總是忍不住偷偷地來一次;晚上入睡前,阿璟還會用力地咳嗽,那種過于響亮的聲音,讓她自己都詫異于自己的爆發力,但是,“不咳出來就不舒服”。
除了灰霾天氣以外,阿璟與她的家人還要忍受一些莫名的異味。“那是小區背后那家味精廠放出來的臭味,好難聞!”為此,阿璟多次撥打過環境保護局12369的污染投訴電話,即使在很悶的天氣或下雨后,她也不得不關窗睡覺。
適應灰霾天氣的過程,被形象地比喻為“溫水煮青蛙”,緩慢地適應著周遭,想要脫身之際,也許覺之已晚。
“廣州式黑肺”
最近,氣象學家、環保專家們頻頻呼吁要在目前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中增加一項關于一種名為PM2.5的細粒子顆粒物的濃度檢測。這聽上去太專業,阿璟還不太明白,但在去年初夏,知名醫生鐘南山提出的“廣州式黑肺”一說,倒讓她頓覺驚心。
2008年6月,由廣東省環保局主辦的珠三角大氣污染防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直言,他在接診過程中發現,50歲以上的廣州人哪怕沒有肺部疾病,手術開出的肺都是黑黑的,“如果是紅紅嫩嫩的,那肯定不是廣州人”。鐘南山一語驚人。“廣州式黑肺”,一顆紅心,兩葉黑肺,聽來驚心。
“在灰霾天,呼吸科門診量會增加一成半”,作為一名呼吸科醫生,鐘南山坦言,他最怕出現的是灰霾天氣。在他看來,珠三角正面臨著復合型大氣污染的威脅,而復合型污染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光化學污染與灰霾天增多,也對人體造成危害。
通過大量研究,鐘南山發現,PM5以下的細粒子對人體影響最大,PM10是可吸入顆粒物,主要進入呼吸道、咽、鼻部;PM5以下的細粒子能進入支氣管,而PM1以下的細粒子則可進入肺泡,而很多病都是發生在氣管;他解釋,空氣污染不僅能引發急性中毒,還會引發慢性炎癥,比如,支氣管炎、肺氣腫、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發作。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戴昌芳在受訪時也表示,PM2.5具備攜帶病菌的能力,由于其粒子更小,能進入到人體的血液循環,因此PM2.5所攜帶的化學物質與細菌可能引起炎癥,并引起肺組織細胞的損傷等等。
但更讓人關注的是,復合型污染的大氣中的一些污染物,成為誘發皮膚癌與肺癌的重要因素,“現在肺癌已成為廣州的常見病”,鐘南山指出。在南海、廣州、珠海、香港、澳門的對比研究中,廣州發病率是最高的,上世紀90年代還是27.5例/10萬人,現在已經增加了一倍;全國亦如此,肺癌占到惡性腫瘤的33.1%,已經代替肝癌成為我國首位惡性腫瘤死亡原因。
相關研究表明,吸煙者數量已在逐年下降,那為何肺癌患者在過去30年卻上升了46.5%?鐘南山認為,這與大氣質量惡化不無關聯。
“近年來珠三角地區灰霾污染日益嚴重。臭氧污染、顆粒物細粒子污染、光化學煙霧污染等新的空氣污染問題已經出現”,與會的廣東省副省長林木聲也有感而發。
不論貧富貴賤,所呼吸到的,原不過是城市中的同一種空氣。從這種意義上而言,灰霾才是真正的“天羅地網”。
但如果天有病,人知否?我們該如何應對?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對這座城市,你要么離開,要么留下。阿璟選擇后者,眼看著這座城市的蓬勃崛起,廣州早成為阿璟不可割舍的家園,何況,現在這種局勢下,有份還算安穩的工作,多么不容易。于大多數人而言也是,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
喝豬肺湯,清清肺咯!不然,還能怎么辦?!——阿璟反問道。6年來,她已經累積一些應對灰霾天氣的日常生活經驗。
生活在廣州的人們大都有一大把的應對灰霾之道,諸如,不要在灰霾發生時開窗換氣,因為灰霾來臨時,室內的空氣反而比室外更為潔凈;灰霾天氣中,要盡量避免出行,減少聚會、不在公共場所滯留過長時間,呼吸道病人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病等患者尤其要注意;要鍛煉身體以提高肌體抗病能力,要合理膳食和營養……各大報紙、電視也有相關灰霾天氣的報道,灰霾何時撤離,市民如何煲湯保養,等等。
“作為臨床醫生,我們還沒有研究過灰霾天氣與肺部相關疾病的之間的發病關聯,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灰霾天氣出現時,到我們呼吸科來就診的病人就明顯多起來了”,廣州市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呼吸科主任于化鵬告訴記者,呼吸科的病人,對于灰霾天氣顯然是異常敏感的。
灰霾與其引發的相關病癥的關聯,究竟是怎樣的?科學家們尚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