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碳才是治污根本”
《新民周刊》:在你看來,廣東省有哪些成功的治理灰霾這種大氣污染的經驗?
吳兌:我認為廣州的四項舉措成效不錯,一是禁摩,禁摩措施實施以后,大氣質量大幅上升,灰霾天數大幅下降。北京有200多萬輛機動車,大部分是汽車;上海有140萬至150萬輛的機動車,也大多是汽車;但是廣州的170萬輛機動車中110萬輛是摩托車,同樣公里數、運量,摩托車尾氣所造成的污染是汽車的好幾倍。
其他治污措施還包括,花大力氣對油庫、加油站進行治理;對飲食業的油煙進行控制;防治揚塵污染,你可以看到,廣州所有的建筑在施工時都是有覆蓋的。
《新民周刊》:國外目前有沒有一些成功的治理污染方法可為中國借鑒?
吳兌:目前在中國,比較迫切的是,應該像國外一樣采取更為全面的治理污染的模式。我們國家在治理污染上總是習慣于關注單一的指標,現在我們國家就控制2個指標,空氣的治污指標就是針對二氧化硫,實行脫硫,水的治污指標就是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即化學需氧量,以化學方法測量水樣中需要被氧化的還原性物質的量,COD反映了水中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
我個人認為,這種治理方式就是不全面的,治理硫、治理氮,都只是片面的,僅僅是治標,并非長久之計;而治理碳排放才是治本,我們在進行脫硫治理時,還要考慮到無碳處理,不能把二氧化硫治好了,卻又讓它轉化成為二氧化碳,那不就是將區域性污染轉化為全球性污染了嗎?!二氧化硫是對廣州有害,可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殺手,這樣的治理,不就是在玩化學游戲嗎?!我們應該采用以碳為主導的全面地更完善地治理污染手段。
《新民周刊》:你為何要強調區域聯合治理灰霾天氣污染?
吳兌:群防群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單打獨斗、污染物再互相影響,就變成事倍功半了。因為污染物是可以自由流動、沒有邊界的,污染物會跨界輸送、相互影響,治理當然也應該是無邊界的合作。
長江三角洲與黃淮海平原的灰霾天氣近期看到有融合之趨勢,如果大家不采取聯防聯手治理,那么就是誰先治理,誰吃虧了。廣東省政府就協調廣州、佛山、清遠、湛江、江門、中山、珠海、深圳等城市一起治理,再實現粵港澳之間的合作治理。我認為,2003年至今,廣東省對于灰霾的治理成效還是相當不錯的。
《新民周刊》:你認為,作為決策者的政府,理應如何應對灰霾天氣及其污染?
吳兌:政府應該支持氣象部門和環保部門合作,盡快建立灰霾的預測、預警體系,氣象部門與環保部門可以高度合作,氣象部門是政府的哨兵,我們需要及時報告大氣污染狀況、提供預警,為政府制定決策提供依據,我們也可以利用既有的龐大觀測、預報體系對灰霾天氣進行監測和預報,當然這還需要很大投入。
而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環保部門在治理污染時,可以依據氣象部門的預測,比如,目前政府與有關部門對于一個省或一個城市的污染控制是以年為平均數據來控制的,我認為,這是不全面的,我們應該采用動態的調控方法,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大氣擴散能力與大氣污染濃度是千差萬別的:如果在大氣擴散能力較好、污染物濃度較低之時,政府可以允許工廠達標排放;而在擴散能力中等、污染物濃度偏高之時,政府就該限制工廠排放;如果在擴散能力差、出現嚴重灰霾天氣且污染物濃度超標時,政府就可以及時禁止某些工廠排放廢氣。
這就是動態調控污染源排放過程,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目前廣東氣象局將把動態調控污染源排放作為今后工作的目標,我相信這也是全國努力的目標。
如果我們不去重視灰霾治理,空氣質量就會繼續惡化,各種由空氣污染誘發的癌癥,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就會越來越多,類似非典的病毒粒子可以在氣溶膠粒子上生存、傳播,禽流感、肺結核病毒也是如此。
空氣質量良好,就等于市民集體戒了煙。先發地區會首先考慮灰霾天氣,與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中國有些地方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人們才會去注意這些環境問題。
《新民周刊》:如果廣州想要回歸藍天白云的天氣,在你看來,需要歷時多久?
吳兌:空氣污染惡化的過程很快,但在治理空氣污染時候,最初的階段是花費的力氣最大、歷時最久的,但見效卻很慢,可見,政府的治理工作是長期而艱巨的。
我們將PM1的顆粒物濃度從20微克/立方米增加至40微克/立方米,能見度已經從50公里下降到10公里了;而如果我們將PM1的顆粒物濃度從40微克/立方米再污染至120微克/立方米,能見度才下降到7公里。
反之而言,就可凸顯政府治理灰霾這種大氣污染的難度了:政府如果想將PM1的顆粒物濃度從100微克/立方米治理到60微克/立方米,花費的代價巨大,能見度并不會好轉多少,公眾與媒體當然也不會滿意;但如果政府要想將PM1的顆粒物濃度治理到20微克/立方米,就要花費很長時間。
倫敦被稱為“霧都”,其實是“霾都”,倫敦花了50年才把灰霾治理好,如果灰霾能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我們至少也得花二三十年才能治理好吧。
已有13個大城市被定義為褐云覆蓋的熱點城市。包括:曼谷、北京、開羅、達卡、卡拉奇、加爾各答、拉各斯、孟買、新德里、漢城、上海、深圳和德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