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蘋果”與數“櫻桃”
《新民周刊》:能見度與灰霾天氣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
吳兌:PM1、PM2.5、灰霾,在大氣物理學界都已被人們熟知,而一些有關部門5年前還一直不知道灰霾到底是什么、灰霾又為何與空氣污染有關,早在2003年至2005年時,環保部門經常質疑我們,他們認為灰霾不是空氣污染。但現在氣象部門與環保部門關系很融洽,通過大量的工作交流,他們逐漸理解到,“灰霾天氣的本質是細粒子污染”,我一向強調這是灰霾的本質問題。
細粒子污染是大氣能見度惡化的本質。我們通過大量觀測發現造成能見度惡化的因素里,PM1的細粒子貢獻了69%,黑碳粒子貢獻了21%,有關部門目前在測量的PM10的巨粒子只貢獻了1%,所以有關部門當然測不出來,最后報告的空氣質量自然一直是優和良。
《新民周刊》:我們聽到的環保部門關于空氣質量的報告似乎總是樂觀的,為什么灰霾天氣以前一直沒有得到我們的重視?
吳兌:治理大氣污染由環保系統負責,我們有關部門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跟國際相比,有著很大缺陷。
國際上環境空氣質量(API指數)體系,需要檢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與細粒子顆粒物,而我國環保部門目前的API指數只檢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與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
如圖所示,我們將PM 10(直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這些巨粒子比作“蘋果”,將PM2.5、PM1這些細粒子比作“櫻桃”,空氣污染的質量濃度高低是被“蘋果”決定的,而能見度是由“櫻桃”決定的,但是,我們國家的有關部門現在只測量“蘋果”的質量,并沒有去測量“櫻桃”的數量。
我們有關部門的空氣評價體系一直顯示,我國大部分地區空氣質量挺好的,因為按照我們現行的PM10檢測標準,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空氣污染都不會超標。但如果按照PM2.5濃度檢測標準來看,那我們天天都嚴重超標了。
像現在的灰霾這種污染,用我國有關部門現行的評價體系是無法評價的。恰恰目前我們氣象部門既測量細粒子濃度又測量能見度,所以我們有指標去描述灰霾狀況。
《新民周刊》:我們知道現在中國氣象局委托廣東省氣象局在制定評定霾的標準,這項工作進展如何?
吳兌:這項工作目前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了,隨后就可上報中國氣象局批準實施了,可能會在年內完成?,F在國際上也要測“櫻桃”的數量,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PM2.5濃度的檢測標準是25微克/立方米,美國已改為35微克/每立方米,而目前我們還是想按照美國作廢的舊標準65微克/立方米來建議制定中國的PM2.5顆粒物濃度標準,我們當然知道核心數據是PM1顆粒物濃度,測量的氣溶膠直徑越小,就越接近本質,美國現在就測量PM1,從去年開始,他們連PM0.5都測量了。但PM1太超前,我們得找一個目前有關部門很快就能采用的指標,那就是PM2.5顆粒物濃度。
國際上公認,大氣能見度是環境空氣質量最直接的指標之一,造成能見度惡化的主要是細粒子污染物,比如PM1的氣溶膠,但這一塊并沒有納入我國現行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中。
《新民周刊》:現在廣東省對于灰霾天氣的預測工作是怎么開展的?這項工作目前在全國開展的情況如何?
吳兌:從2003年開始,廣東省氣象局就開展了灰霾天氣的觀測以及預報工作,廣東省氣象局率先推動了廣東省人大批準了《霾預警信號發布方法》,人大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實際上,廣東省氣象部門現在就在負責珠三角城市的灰霾天氣的監測、預測和發布預警信號,現在我們可以每天預報發布灰霾相關信息。
目前,廣東省政府非常支持我們氣象部門的灰霾天氣預警機制工作,老百姓也非常需要這些信息。我們氣象部門內部實際是每小時預報一次灰霾,但是“出街”(粵語指對外公布)是一天兩次,伴隨著正常的天氣預報,上下午各一次。其實國家氣象局有關于霾的法令,但是罕見有執行,目前只有廣東省是經常在電視和報紙上發布關于灰霾的警報信號。
目前,上海另辟蹊徑地把光化學污染物的標志臭氧作為預警指標,這在全國是第一的,臭氧是光化學污染的標志物,而細粒子是光化學污染的產物,這是同一個東西,等于說,廣州看結果,上??催^程。還有一些地方關注的是氮氧化物,那是前體物。各地可以因地制宜。
我認為,尤其是在中國東部地區必然會推行灰霾預警機制,這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按照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以及環保理念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這也必然會被政府和公眾所接受。
《新民周刊》:你認為,這個關于灰霾檢測的新標準在全國各地推行會有阻力嗎?科學界對霾有過爭論。
吳兌:的確目前在學術界內部,大家對于霾還是有不同看法,但現在正逐漸走向統一。我覺得這個灰霾新標準在各地推行應該不存在難度,有關部門現在也有能力采用這樣的標準。執行一個標準必須有依據,我們現在依據的就是美國的經驗,美國從6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換到現行的30微克/立方米標準已有2-3年,美國很早就開始由環保局(EPA)注意檢測霾的情況,EPA的網站會專門公布霾指數,并有全美國的滾動霾天氣預報。
既然現在我們發現了能見度與細粒子污染的濃度有關,那么主管部門就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衡量單位去說明其中的關聯。我們制定了PM2.5顆粒物濃度是6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相信有關部門也會跟進制定的,他們也會開始數“櫻桃”。
《新民周刊》:環保部門如果要執行氣象部門制定的灰霾標準,有什么障礙嗎?
吳兌:氣象部門預測了灰霾天氣,主管環境治理的環保部門是否關心、有無行動,我們無從知曉。
但各部門之間的合作也很重要。美國與我們不同,我們國家有氣象局、海洋局、地震局、水文局、環保局,5個部門都各自有監測網絡,重復建設,這是跟前蘇聯學習的體制。而美國是由大氣海洋局專門負責監測大氣的,天氣局專管預報,再由環境保護署負責跟進環境治理工作,這就不會造成資源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