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與灰霾的“七年之癢”
“珠三角的灰霾程度在國內發達地區最輕,但過去10年華南地區空氣污染物濃度有增無減,灰霾將取代吸煙,成為肺癌的頭號殺手”,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吳兌認為,灰霾可能是導致肺癌患者人數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個結論聽上去,很嚇人。
這位將“灰霾”這一概念引入到他生活多年的廣州的氣象科學家,不失時機地發出了自己清醒的預警信號,他堅持,“灰霾不是霧,灰霾主要是由于細粒子污染造成的”。
2002年底,在北京的一個灰霾防治會議上,北京的幾個專家提出了“灰霾”這個名詞,當時圍繞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氣候變暖,發展中國家一直在與發達國家博弈,“灰霾”一詞應運而生。在吳兌看來:“霾”是個自然現象,加了“灰”字,就有了人類活動的意味,“廣東就是,從民眾到媒體認了灰霾這個事兒”。
從2003年開始,吳兌便開始向媒體與公眾介紹珠江三角洲這種似霧非霧、似塵非塵的天氣,他在他潛心關注20多年的氣溶膠研究領域,并未得到像今天做灰霾研究時這么多的關注。
2006年,吳兌與鐘南山院士一起參加了一個高峰論壇,他的報告主要涉及細粒子污染與灰霾日增加,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呼吸道研究與臨床治療的鐘南山主要是報告人體健康,鐘南山提出一個疑問:解放以后衛生條件出現好轉,人們生活水準也得到提高,各種癌癥發病率都呈現下降趨勢,比如,胃腸道癌癥、廣東特有的地方性鼻咽癌及與衛生條件緊密相關的宮頸癌都在今天大幅度減少,但奇怪的是只有肺癌卻增加了。
“通常我們會認為肺癌與吸煙率密切相關,但實際上鐘南山院士在長期研究中發現,吸煙率是與過去相比是持平甚至下降的,于是他提出肺癌的發病率是否與空氣污染、灰霾天氣有關聯的問題”,吳兌受了鐘南山的啟發,才開始研究能見度、灰霾天數與肺癌之間的關聯。
衛星觀察顯示,在過去10年,華中和華南的氣溶膠和氣體污染物濃度變得非常高。
“暴露在氣溶膠濃度非常高的環境中可能導致嚴重的人類健康問題,包括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癌”,吳兌分析了廣州52年的地面灰霾歷史測量數據,數據表明在1954年至2006年間,肺癌發生率伴隨空氣污染事件的顯著增長而大幅增加。
簡而言之,“空氣良好,就相當于市民集體戒了煙”,吳兌說。
“雖然生物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統計表明,空氣污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呼吸道發病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它也和肺癌密切相關,例如從柴油機的發動機釋放的粒子相信含有誘導有機體突變和致癌的物質”,并且,通過搜集公開發表刊物的肺癌資料、吸煙率以及氣象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吳兌發現,廣州的肺癌和灰霾天氣有相隔7年的時間滯后相關的統計關系,他發現了如下的相關性:
1954年至1972年間,氣溶膠光學消光系數(AEC)變化緩慢,通常小于150(Mm-1,兆米分之一),但1972年至1980年間,快速增加,在1980年,接近300(Mm-1)。最后,在1980年至2005年間,一直保持高值。而在1954年至2006年,廣州的吸煙率(定義為每年每人煙草的總消耗量)沒有顯著的長期變化趨勢。
與此同時,1954年至1972年,廣州肺癌的發生率較低,死亡人數僅為10人/每百萬人,但1972年至1980年和1980年代初,增加至20人/每百萬人。1990以后,此值高達50—70人/每百萬人。
“兩者的變化曲線相當吻合,統計結果有力地證明了,在高污染大城市中,如華南的廣州,空氣質量下降和肺癌造成的死亡率之間的關系”,今年2月,吳兌的研究成果刊發在美國著名雜志《Atmospheric Environment》(《大氣環境》)上。
“灰霾天氣的增加經過七八年以后,肺癌死亡率隨之提高,這二者之間的時間滯后關系比較吻合。但肺癌的致病機理與其確切的死亡率提高的真正原因,我們仍然希望由呼吸病專家與流行病學專家來共同完成研究”,吳兌相信,相關的科學家會對此領域有興趣。
鐘南山所在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網站主頁上,一條“讓我們呼吸新鮮的空氣”字幅,不間斷地滾動播出,十分醒目。(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本文涉及的部分廣州市民為化名)
目前我國主要有四個地區灰霾比較嚴重,分別是: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與四川盆地。黃淮海平原灰霾區和長江河谷灰霾區,呈現融合之趨勢,而兩個區域一旦融合,灰霾面積將更廣大,空氣污染治理也就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