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的CPI紅線
11月CPI輕松躍升5.1%,創28個月新高。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月CPI上漲的主要推手仍是食品價格,其貢獻率達74%。
數據發布前的12月10日晚,央行宣布,自12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年內第六次、最近30天內第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顯示出高層對明年通脹形勢嚴峻的判斷。
此前,國務院還于11月下旬出臺全面穩價的“國16條”,并組成國務院督查組赴地方開展督查工作。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為抑制價格加速上漲的勢頭,國家發改委計劃在春節前夕降低一批商品價格與收費。部分醫藥品從11月份開始降價;12月底到1月份下調部分行政事業性和經營服務性收費;然后是下調電信資費。
明年CPI的目標成為最直接的風向標。《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日前向國務院建議,明年CPI調控目標定為4%左右。其背后的具體考量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增長一般有一個較合適的“九五”配比規律,即“經濟增長9%,CPI控制在5%左右”。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GDP年均增長9.8%,CPI年均上升5.6%。
從3%到4%,物價調控指標的放寬,不僅是為未來價格改革預留空間,也是政府對于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一種預判:2002~2007年的“高增長低通脹”黃金時期難以為繼。
“中國應該對通貨膨脹寬容一點,明年5%都可以,”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認為。
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十二五”期間經濟增速慢一點,物價調控指標寬松一點,這一觀點在目前政府各個層面已經基本達成共識。更重要的是,政府已經意識到,價格上漲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要讓居民收入的增長超過物價的增長、工資水平上漲幅度超過物價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