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廟村附近的潮白河已近斷流,寬約二三十米的河道現出“千溝萬壑”,一陣風刮過,卷起沙塵。
位于河南岸的白廟村,土灰色的矮房和院落“趴”在堤下。
隔河相望,一排排灰褐色墻體的獨棟別墅,門口嵌著燙金大字———“和安花園達觀別墅”。
“和安花園”在官方登記的坐落位置為“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開發區燕順路西側”。三河市官方信息顯示,該小區建設所需各項權屬審批手續,均由河北相關部門辦理。
而北京市政府部門編制的《行政區域界線基礎地理底圖》中,上述別墅所在地為北京市界內。
“那兒的地是俺們村的,是北京丟失的。”67歲的白廟村村民宋學明說。
田園消失大興土木
“河北地”是白廟村在潮白河北岸擁有的一塊土地,它與燕郊鎮棗林村的土地齒牙交錯。
宋學明拿出一張4開大小的白紙,邊角皺起,上面的筆畫清晰。
這是村民手繪的《1985年至1993年白廟“河北地”草圖》,是這片“丟失”土地的微縮。
“河北地”是白廟村在潮白河北岸擁有的一塊土地,它與燕郊鎮棗林村的土地齒牙交錯。
草圖顯示,“河北地”由耕地和河灘荒地組成,由白廟村60多戶村民耕種。
宋學明的記憶中,這里有田,有樹,有房。土地旱澇保收,村民生活穩定。
當時潮白河有水,村民到對岸耕作需乘船,運肥料和拉糧食都比較困難。村里就將60戶人家專門駐扎北岸,還蓋上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