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地?賠錢?解決陷困境 白廟村委會擔心,若只要錢,又與“換地”的那屆村委有何不同?都是“賣地”。
法院兩次判決,曾讓宋學明等村民看到希望,“土地還是白廟的,走到哪都好說好要”。
但很快,他們發現撤銷協議是一個“虛”的行為,判決書并未明確要求棗林村返還土地。
白廟村委會人員帶著判決書,向通州國土分局和北京市國土資源局提出申請,要求兩級國土部門立案調查,對違法違紀行為進行查處。
2007年1月,通州國土分局答復,“鑒于以上換地行為已進入司法程序,我局下一步將協助并配合法院做好相關工作”。
北京市國土局復查后稱,已責成通州國土分局立案調查,提出處理意見。
去年12月,通州國土分局在給白廟村民的《信訪事項答復意見書》稱,這項土地出讓涉及跨省問題,由北京方面單獨出面通過行政手段,達到返還土地或追繳土地補償價款的目的“已無可操作性”。
今年1月,北京市國土資源局《意見書》寫明,法院已判決《土地換段協議》無效,有關土地產權返回等后續處理問題,應當由村民繼續通過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請求法院依法履行判決。
接到《意見書》后,白廟村委會立即向通州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棗林村委會返還土地。同時向三河市法院提交起訴書,訴求撤銷三河市土地局辦理該土地出讓手續的行政行為。目前,上述訴訟均尚無結果。
這塊“河北地”的糾紛,也牽動著現住土地上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