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浙江舟山某早教中心舉辦迎“六一”親子游園活動。吳琳紅攝

編者按:
今天是國際兒童節。我們邀請讀者諸君換一種角度審視這個節日。就像把生日理解為“母難日”,是為歡喜增添感恩的內涵;把兒童節理解為“父母日”——尤其針對年輕父母,則意味著為孩子的成長快樂乃至一生幸福尋找根基。
對于兒童,父母、家庭意味著什么,該承擔何種責任?《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一直關注中國年輕一代家長可能面臨的問題,尤其是“70后”、“80后”家長。我們特刊發她的一篇長文,希望如文中所言:年輕的父母們應該意識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應該來一次自我思想啟蒙運動。
生養分離——反自然的行為必有代價
請允許我從一個真實而典型的例子說起。
我的一個侄兒,1982年出生的,大學畢業后在北京工作、成家。他的孩子現在剛過了一周歲生日,馬上要被奶奶帶回老家去。原因是他們的房子不大,幾個人長期擠在一個狹窄的空間里,心理壓力比較大。另外,小孩的爺爺一個人在老家,生活上長期沒人照顧,也是個問題。作為“80后”的小倆口,已認識到長時間見不到孩子是件不可取的事,但囿于現實,又不得不妥協一下。一家人最后商定的方案是,奶奶把孩子帶回老家,每隔一個月來北京住一個月,這樣交替著兩頭跑,雖然奶奶辛苦些,但可保證孩子有一半的時間能天天見到父母親。總的來看,這應該說是個比較“兩全齊美”的辦法。
近幾年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觸了很多家長,發現目前家長們面臨的困惑或問題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幾個方面。如何解決和孩子的分離問題,應該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困惑。
在這一點上,應該說“80后”比“70后”的感受更強烈。我想,這個困惑的出現其實是個好現象,它意味著更年輕一代父母們越來越意識到和孩子相處的重要性,不再簡單地把“生”與“養” 分開來。這可能緣于家長們學習的意識越來越強,從做家長的素質及水平上來說,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前幾天看媒體報道關于各地“用工荒”的問題,往年是農民工進城找不到工作,現在是城市企業招不到工人。媒體分析了幾條原因,其中一條是,“80后”一代陸續成為父母,他們看到了農村留守兒童大面積出現的問題,不愿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已比較清楚地意識到,現在外出多賺一點錢,但因此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機會,耽誤了孩子的教育,是件不合算的事。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他把一些幼小的獼猴和母親隔離開來,在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其中一個媽媽用硬梆梆的鋼絲做成,胸口上有奶瓶,另一個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水。按照人們“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斷,小猴子應該和有奶的“媽媽”更親近。事實則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餓了的時候才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絨布媽媽這里。這個細節,可以讓我們看到嬰幼兒內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懼,他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這個實驗到這里還沒有完結,到這些獼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實驗人員把它們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親懷抱正常長大的獼猴放一起后,這些從小沒得到正常母愛的獼猴不能正常融入集體生活,大多數性情冷漠,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實驗人員通過人工辦法讓這些有心理創傷的母猴懷孕,待它們的孩子出生后,這些母猴對小猴冷漠而無情,有的殘忍地虐待小獼猴,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獼猴和人的基因94%是相似的,它們身上反映的,與人類最初始的情感狀態有關。這個實驗說明,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的不可或缺的東西。
自然的進化是有深意的,讓我們想一下,為什么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維持到六七十歲,甚至八十歲,而女人的生殖能力只能到五十歲左右?這樣的狀態,就是要保證一個孩子出生后,媽媽有足夠的余生來撫養他長大成人。一個孩子失去父親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失去母親,則是失去了整個世界。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寧死當官的爹,不死討飯的娘”,這是無數人總結出的一種無奈但合理的選擇。
父親撫養都不能取代母親,何況爺爺奶奶!
現在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家長因為條件或觀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進“全托”幼兒園,一周才見孩子一面。而在很多農村地區近年來又搞“并校”運動,合并幼兒園、小學、中學,這使得大量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過上寄宿制生活。這些情況都會導致一些后續教育問題。
早早地讓一個孩子離開家庭,把他拋入集體生活中,會導致兒童早期情感發育的損傷。再好的學校教育也難以彌補早期精神發育所缺失的東西,反自然的行為最終都會付出代價。
“70后”這一代父母,很多已開始品嘗由自己制造的“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寄養兒童”所帶來的“惡果”。有他們作為前車之鑒,更年輕一代父母們已有意識地避免和孩子分離,把和孩子相處當作“早教”的一部分。在養育孩子和自己的事業形成沖突時,不少家長做出了痛苦而理性的選擇。比如,有的媽媽為了陪伴幼小的孩子成長,放棄了攻讀博士學位或出國工作的機會;有的媽媽為了延長哺乳期,寧可放棄高收入的職位。這是家庭教育出現的一種新的價值取向。
這是個積極的信號,但有了這樣積極的意識不等于有了條件。現在確實還有好多年輕家長為沒有條件和孩子相處而苦惱。比如職場中的女性往往承擔了不亞于男性的工作,母親這個角色又要求她和孩子有更多的相處機會。這是年輕家長面對的第一個困境,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